折桂令此外,部分中小饮片厂将失去公立医疗机构的销售渠道,进而必须转向民营中医馆进行饮片销售,从而使民营中医馆获得更强的议价能力。
重磅报道全面解读中医行业上中下游发展现状!2021年中医门诊市场行业规模约2700亿元,其中民营中医门诊规模超400亿元。
中医行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家层面利好政策的持续出台与地方层面利好政策的细化落地、亚健康状态的普遍化与消费能力的提升。竞争格局方面,按民营中医门诊计,头部民营中医连锁市占率仅约3%,跨地区扩张能力决定公司发展空间。
1.1、中医医疗行业现况:2021年明显复苏,民营中医门诊规模超400亿
根据2022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我们估计2021年中医医疗服务行业规模超 6000亿元,其中民营中医医疗行业规模超700亿元。2021年中医医疗服务行业呈明显复苏态势,民营、公立增速分别回升至 18%与16%。民营中医医疗行业增速显著更快,行业收入占比由2016年的8.8%提升至2021年的12.1%。
由于线下中医馆以中医门诊为主要业务,我们进一步将中医医疗服务行业拆分为门诊市场与住院市场,2021年中医门诊市场行业规模约2700亿元,其中民营中医门诊规模超400亿元。虽然中医门诊人次约为住院人次的20倍,但门诊的平均医疗支出仅约为住院的1/25,故中医门诊整体行业规模略小于中医住院,占中医医疗服务行业的约45%。民营中医门诊占中医门诊市场规模的约16%。
民营中医馆虽然包含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与中医诊所三个业态,但较少涉及中医住院业务。其原因包括:
1、中医住院业务较门诊业务更重视中西医结合,需要更多更复杂的检验检查项目与设备投入;
3、民营中医馆以基层医疗机构为主,基于分级诊疗制度对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向上转诊,利于医疗资源高效分配。
中医医疗服务行业存在明显的地区间差异,主要发达地区为东部沿海及广东、四川。
我国2021年中医总诊疗人次约12亿,诊疗人次最多的省份为广东、浙江、四川,均有接近或超过1亿人次。
中医诊疗的前五大省份合计占中医总诊疗人次的40%,前十大省及直辖市合计占总诊疗人次的62%。
从医师资源来看,我国 2021 年执业(助理)中医师约73万人。中医师资源最丰富的五大省份合计占中医师总数的37%,前十大省及直辖市合计占中医师总数的58%。中医诊疗人次最多的省份与中医师数最多的省份基本重合。
目前,中医连锁行业龙头固生堂已在广东、浙江、江苏、北 京、上海有所布局,未来也将进入河南等地。
国家层面政策全面支持中医药行业,发挥中医优势,推动中医在妇幼、老年、慢病、未病领域的发展。在中医特色领域方面,政策提出若干预期性指标:到2025年,妇幼保健院开展中医药专科服务的比例达到70%;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85%、75%。
政策还鼓励中医师通过家庭医生的形式提供中医药健康 服务,推进中医适宜技术防控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问题。地方层面政策因地制宜,细化落实国家政策。2022年以来,大部分省/直辖 市已发布1-2项中医专项政策,落实国家政策要求的同时发挥地方特色优势。
我们认为相当一部分地方层面的中医利好政策未来有望大范围落地。在社会办中医馆方面,地方政策支持中医连锁高质量发展,与公立机构享有同等权利,也对医疗机构加强监管,显著利好头部中医连锁。
在医保方面,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有望显著提升中医治疗价格,政策也推动中医外治价格适度提升,将中药制剂与“互联网+”中医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我们认为在某一地区收效较好的中医政策并不会局限于该地区,而会在未来被更多的地区所采用。
民营中医连锁以深耕一个地区居多,跨地区扩张能力稀缺。在头部的民营中医连锁中,固生堂在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多地进行了布局,圣爱中医馆主要布局云南、四川、湖北、江苏等地,其余中医馆则具有较强的地区性,和顺堂主要布局广东及香港等。
地区性中医连锁发展空间有限,跨地区扩张能力保障增长空间。根据各地区诊疗人次与中医门诊行业规模及增速测算,至2025年中医最发达地区(如广东、浙江、四川)的中医门诊规模约为300-400亿元,而中医较发达地区(如江苏、北京、上海)的中医门诊规模约为 200-300亿元。
由此,我们认为当一家中医连锁在一个省或直辖市的收入规模达到15-30亿元(根据地区中医发达程度有所不同)时,可能会达到渗透率的天花板,导致该地区的收入增速降低至与行业增速一致的10-15%。若一 家中医连锁仅专注一个省的若干个城市,则该收入天花板会进一步降低。
线上中医医疗行业为线上诊疗与中医诊疗的交叉领域,近年来增长迅速。我们认为线上中医业务在短期可以有效对冲线下医馆客流不足的风险,降低疫情对中医连锁的负面影响;在长期可以成为线下业务的有力补充,给予患者便利的同时高效利用医师的零散时间。
未来线上业务有望为民营中医连锁贡献显著增量。我们预计线 亿元。行业集中度较高,CR4超50%。中医师上线率已处于较高水平,但活跃医师占比较低且贡献大部分业绩,活跃医师以副主任医师为主。狭义的异地复诊患者为主要线上客群,配方颗粒使用多于传统饮片。线上平均诊金较低,药费与线、线上中医行业现况:规模小增速快的细分市场,行业集中度较高
我们预计2022年线年CAGR达30%。线上中医作为线上诊疗的垂直品类,始于 2015年,最早的线上中医诊疗公司包括小鹿中医、快问中医、甘草医生等,2016年行业规模约1亿元。
1、其一为完全专注线上中医诊疗的公司,如规模最大的小鹿中医(已被阿里健康收购),营收约亿元的快问中医、甘草医生,规模较小的药匣子等。
我国中医的上线率已处于较高水平,但活跃度普遍较低。根据2022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年我国共有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73万
同时,小鹿中医平台上医师超8万人,固生堂、快问中医平台上医师超2万人,甘草医生、上医仁家平台上医师超5万人。我国中医师已有相当一部分在线上平台执业。然而,大部分中医师仅是因为各线上平台的邀请而在线上挂名,在线上看诊频率较高的医师非常有限。
线上平台倾向于先邀请资深医师到平台上看诊,因为平台可以将资深医师带来的患者流量导流到平台上,而无需由平台营销以吸引患者。因此,2021年资深医师占比的显著下降一定程度表明资深医师的引入已到达一定瓶颈。同时,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深医师在全体中医师的占比约为15%,故线上医师中资深医师的占比仍显著高于线下均值。
从线上中医师的主要执业机构与科室看,三级医院与中医全科医师占比最高。2019- 2021年,主要执业机构为三级医院的医师占比为49%、47%、44%,逐年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其原因也是线上平台倾向于从大医院开始邀请医师上线%的医师来源于一级以上医院,仅30%来源于其他医疗机构。在科室方面,2019-2021年中医全科医师占比为17%、23%、24%,占比保持第一且逐年上升,与患者疾病的多样性相一致。
线上中医患者的病症类别较为多样,主要病症与线下相仿。根据互联网+中医医疗数据报告,线大病症在所有病症中的总占比仅为41%,其他病症在所有病症中的占比均不足1%,这与患者对中医全科医师的需求相一致。占比最大的病症包括占10%的亚健康(亚健康、虚劳、乏力、腰痛)、各占7.5%左右的感冒(咳嗽、感冒、鼻炎、咽痛)与妇科(月经不调、不孕、痛经)、各占4.5%左右的肠胃与失眠,主要病症与线下相仿。
|中药饮片供应链:公立民营加价结构差别显著,联采影响有限中药饮片是民营中医连锁最重要的收入与利润来源,一般中医馆的中药饮片收入占其总收入的50%以上,毛利占其总毛利的60%以上。我们认为中药饮片的各流通环节及加价率情况对理解中医连锁的饮片利润来源及判断后续联采趋势非常重要。
根据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饮片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药品”。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中药饮片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诊疗,既包括以片、块、丝等形态为主的传统饮片,也包括中药配方颗粒等非传统饮片。其中传统饮片在线下中医医疗中仍占据主要地位。中医师通过对不同品类饮片的组合进行辨证施治,基于患者不同的体质、病情而个性化开具药方,达到调养身体、防病治病等作用。
中药饮片以植物类饮片为主。中药饮片可以分为植物类、矿物类与动物类。根据《中医诊疗机构中药饮片使用及野生动物入药情况调研报告》对700余家中医门诊6年近1300万个处方的统计,在7500余吨的饮片中,植物类用药总量达7087吨,占比为93.3%,矿物类与动物类用药总量分别为190吨、321吨,仅占2.5%、4.2%。
中药饮片流通流程为种植基地/农户——饮片加工厂——医疗机构/药房——消费者。中药饮片供应链上游以中药材种植基地与农户为主体,中药材具备农产品属性。饮片供应链中游以饮片加工企业为主体,通过不同的炮制工艺对中药材进行加工,生产中药饮片。饮片供应链下游以医疗机构与药房为主体,将中药饮片提供给消费者。
2018-2020年行业进入监管整治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8年8月与2020年2月分别出台《中药饮片质量集中整治工作方案》与《中药饮片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饮片质量整治工作,监管力度的加强导致了饮片加工行业规模在2018-2020年出现负增长,2017-2020 年 CAGR为-6%。
中药材是由传统中医药理论界定的未经加工的原生药材,既可以作为中药饮片与中成药的原料进一步加工,也存在部分药食同源的药材可直接食用。当前中药材的生产方式以“种植基地+农户”模式为主。
由专门从事中药材种植的企 业建立种植基地,吸引农户参与种植工作,有效整合农村劳动力资源。种植基地主要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指导与集中销售服务。相比传统的散户经营,该模式不仅可以提升药材质量与亩产效益,也可以为农户提供更稳定的销售渠道。从经济效益来 看,中药材种植的亩均收益一般在2500元以上,而2021年我国种粮亩均收益为 824元。中药材亩均收益普遍为粮食的3倍以上,农户有一定动力种植中药材。
国家及地方政策支持中药材种植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中药材作为中药饮片的原料,药材质量、道地与否直接影响中医内治的疗效。高质量的中药材种植业是高质量中医医疗服务的先决条件。同时中药材作为经济效益较高的第一产业,在部分地区对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也有一定帮助。国家层面政策大力支持道地药材种植,云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等中药材种植大省也都对中药材种植业提出了一定目标。
根据《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药饮片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临床用药需求和药材自身性质,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药材凡经“净制、切制或炮 炙”等处理后,均称为“饮片”。饮片的炮制工艺各异,难度不一。炮制流程一般可分为备料、净制、浸润、切制、干燥、炮炙与包装入库环节。一些中药饮片经过较为简单的净制、切制工艺后即可 制成;另一些中药饮片在净制后,还需经过更复杂的工艺处理后方可制成,对生产设备有更高的要求。常见的复杂炮制工艺包括炙制、水飞等。
传统饮片加工行业高度分散,头部企业市占率不足 1%。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可拆分为市场规模约250亿元的中药配方颗粒与规模约1800亿元的传统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由于试点政策限制,目前具有先发优势的中国中药、红日药业、华润三九合计市占率近80%。而线下中医使用更多的传统中药饮片的加工则高度分散。
饮片加工的工业端加价率与净利率都处于较低水平。一般来说,饮片工业端(从药材进厂到饮片出厂)的加价率约为40-50%,对应药材成本占饮片出厂价的 65-70%。进一步扣除车间、设备、地租、人力等加工成本后,工业端净利率普遍为8-10%。上市公司的中药饮片业务的毛利率也普遍处于较低水平,中国中药为17%、香雪制药为 23%、太龙药业为11%、ST 康美在2018年为30%。
中药饮片一般通过医疗机构或零售药房流通至患者手中。医疗机构可进一步分类为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与民营中医馆,其中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包括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非中医医院的中医科室、以社区卫生中心为代表的公立基层医疗机构等。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与民营中医馆的中药饮片加价结构差别明显。
当饮片厂供应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时,流通环节加价率一般为100%,流通环节利润率约为20%。大部分中药饮片由饮片厂直接供应公立医疗机构,少部分通过经销商销售。在100%的流通环节加价中,主要成本包括储运与损耗、资金占用、其他费用与销售人员。储运与损耗成本约占加价额的10%,中药饮片对储运条件有较高的要求,不同类型的饮片需要相应的仓储环境,如防潮、防虫、密封等,需要一定成本以维持饮片质量。资金占用成本约占加价额的10%,公立医疗机构占据饮片下游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其采购药品时通常采用赊销方式,回款账期一般长达8-10个月, 饮片厂为维持经营需支付一定的资金成本。其他费用约占加价额的30%。进一步扣除约10%的销售人员成本后,流通环节利润率约为 20%。
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普遍加价率为25%,对应中药饮片毛利率20%。中药饮片不受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零加成”的政策限制,但仍需严格落实“中药饮片加价率不超 过25%”的政策规定,对应中药饮片毛利率约20%。当饮片厂供应民营中医馆时,流通环节加价率一般仅约25%。当饮片厂向民营中医馆供货时,主要利润来源于工业端。其流通环节加价率显著低于对公立医疗机构供货时,仅能覆盖其储运损耗、资金占用及销售人员成本。民营中医馆普遍加价率较高。
头部民营中医连锁通过大规模采购、降低资金占用、降低医师提成等方式提升毛利率。对于一家饮片厂,当某客户一年饮片订单总量达几千万元时,通常愿意与该客户议价,给予5-10%的进院价优惠。若民营中医馆使用现款结算,则饮片厂不必承担资金占用成本,进院价可进一步下降5-10%。头部民营中医连锁由于品牌效应强,患者客流充裕,其可以给予医师相对更低(如10%左右)的提成,从而提升医馆获得的实际毛利率。
中医医疗机构为患者开具处方时所使用的中药饮片品种相对分散。由于中医重视辨证施治,个性化开具处方,而中药饮片的常用药多达100味,故单个品种饮片的使用量占比均处于较低水平。根据《中医诊疗机构中药饮片使用及野生动物入药情况调研报告》对近1300 万张处方的统计,使用量排名前5的中药饮片分别为茯苓、黄芪、白芍、当归与党参,其使用量在饮片总用量中的合计占比为 12%。使用量排名前30的中药饮片在饮片总用量中的占比不足40%。
然而,规模最大的4家连锁药房(益丰药房、大参林、 老百姓、一心堂)的中药饮片销售额持续增长,由2017年的32 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64亿元,CAGR约19%。行业集中度逐年提升,CR4由 11%提升至25%。从饮片加价率角度,四大上市连锁药房的中药饮片毛利率普遍为40%-50%。我们认为由于大规模采购的成本优势及消费者信赖度等因素,未来中药饮片在药房渠道的集中度可能进一步提升。
零售药房销售的中药饮片品种相对集中,以滋补类饮片为主。根据米内网数据,2021年城市零售药房销售额排名前5的中药饮片分别为西洋参、三七、冬虫夏草、枸杞子与黄芪,其销售额在饮片总销售额的合计约27%。销售额排名前15 的中药饮片在饮片总销售额中的占比达44%。医疗机构与零售药房销售的中药饮片品种区别较大。在两类机构销售最多的15种饮片中,只有黄芪(零售药房 4%,医疗机构2.7%)、大枣(零售药房1.5%,医疗机构 1%)、当归(零售药房 1.3%,医疗机构 2%)3 种重合。在医疗机构购买饮片 的患者多数以治疗疾病为目的,而在连锁药店购买饮片的消费者一般以保健养生为目的,且往往不持有处方。故在连锁药店,滋补类、药食同源的饮片更易得到消费者青睐,其售卖的饮片种类也受消费者的认知限制而更为集中化。
我国中药饮片长期存在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且饮片价格与供应量波动较大。在生产环节,中药材具有农产品属性,其质量存在一定差异,而饮片加工行业高度分散, 众多中小饮片厂规范程度不高。
2022年11月,《三明采购联盟省际中药(材)采购联盟中药饮片联合采购文件》正式公布,标志着中药饮片联合采购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中药饮片联采以三明采购联盟省际中药(材)采购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为主体。该联盟于 2022年初由省际中药(材)采购联盟(2020年7月成立)加盟三明采购联盟而成的。2022年3月,联盟开展了部分中药饮片品种的相关数据填报工作。2022 年10月,联盟公开征求关于首次中药饮片联采的意见。
医疗机构使用量排名6-30的饮片中也有7味被纳入联采,单品种采购量超200吨。在地区方面,联采覆 盖山东、安徽、内蒙古、山西、新疆、宁夏、青海、西藏8省及6个其他地区的市县。这些地区中山东省与安徽省中医较为发达,山东省的饮片采购量普遍达到联盟整体采购量的40%左右。联采以1年为采购周期,首年约定采购量由参与本次联采的医药机构报送的预采购需求量80%累计确定。
本次中药饮片联合采购以“保质、提级、稳供”为核心理念,明确提出不以简单降 价为目标,力求实现中药饮片“优质优价”良性发展。本次饮片联采的中选主要分 为综合评审与竞价报价两个环节。综合评审环节通过多项指标的百分制评分确定入围企业。入围企业数为有效申报企业数的30%且不超过50家(若申报企业数超过19家),或6家(若申报企业数不足19家)。在评分指标方面,供应能力相关的分 值达45分(申报品种供应能力20分,种植基地15分,联盟医药机构覆盖 10分), 供应覆盖本次采购所有区域另加10分。质控能力相关的分值达25分(追溯体系10分,质量控制能力15分)。首轮报价仅占15分,且计算公式为同组最低报价/首轮报价×15。即使某饮片厂报价为其他饮片厂的2/3,在报价项上也仅存在5分分差。因此,具有较强供应能力与质控能力的规模化饮片厂有望以较少的价格降幅入围。
本次中药饮片联合采购对降价的要求相对和缓。本次联采的首轮报价参考限价根据市场调研与历史数据确定,而非参考当前市场低价。参考限价普遍处于市场高位,为饮片优质优价留出较大空间,即相对于参考限价2次降价后所得的价格不一定低于当前市场价格。对于确定拟中选资格的竞价报价环节,降价要求也较为和缓。二轮报价较入围企业首轮平均报价降幅达20%,或报价低于二轮最低报价1.2倍且降幅不为最小的产品,均获得拟中选资格。由此计算,第二轮报价较首轮平均报价降幅有较大可能在5-20%。
我们认为本次中药饮片联合采购在短期内对民营中医连锁的利润水平不会产生实 质性负面影响,在长期有利于提升中医诊疗的医疗与认可度。结合中药饮片经公立医疗机构销售的加价结构,我们倾向于认为本次联采的降价主要来源为公立医院进院价中约20%的“水分”。而考虑到本次联采还对饮片质量与供应稳定性有一定要求,我们认为最终饮片的入院价降幅有限。因此,公立医疗机构饮片售价的下降传导至民营医疗机构的影响也较为有限。
此外,部分中小饮片厂将失去公立医疗机构的销售渠道,进而必须转向民营中医馆进行饮片销售,从而使民营中医馆获得更强的议价能力。从长期看,饮片联采对于在供应能力、质量控制等方面更具优势的饮片加工龙头企业有所利好,而生产不规范或较为低端的小型饮片厂将逐步退出市场。饮片加工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更优质的饮片有助于提升下游中医医疗机构的疗效与患者认可度,长期利好中医行业发展。
社群医生交流群医生交流群扫码加入进群需提交用户信息,审核通过后方可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