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琴会所为发挥云南“道地药材”的产业优势,壮大“云药”品牌,推进中药材科学化、规模化生态种植,针对三七和滇重楼两大云南名贵道地药材的绿色生产关键技术问题,在国家、省级6个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下,以季鹏章博士为首的云南中医药大学科研团队,10年如一日扎根永平县田间地头,围绕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在中药材种植中遇到的“卡脖子”技术问题搞科研、求突破,针对限制三七、滇重楼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的病害问题,创制了三七根腐病、疫病等主要病害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研制了滇重楼栽培技术体系,获2021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药材种植加工已发展成为永平县支柱产业之一,切实促进了乡亲脱贫和乡村振兴。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云南素有“生物资源王国”和“生物物质基因库”的美誉,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业大省,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和农业产值连续四年居于全国首位。当前,云南省正把推进中药材优质原料基地建设作为推动云南省“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点任务之一,做优基地,大力实施道地中药材提升工程。
云南中医药大学作为云南中医药产业发展和科研的重要支撑力量,正逐步建立起鼓励专家学者深入田间地头搞科研的导向,用科技成果评价这个指挥棒,让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学校充分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组织专家团队围绕云南道地、特色、大宗药材开展深入研究,为云南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云中力量。
“品种选不对,辛苦全白费。种植黄精选对品种很关键。黄精种子有休眠现象,需要在25℃的环境下沙藏90天,打破休眠特性……”
2022年7月26日下午,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北斗乡梅花村村委会中药材种植培训现场,季鹏章博士为中药材种植企业和50多位中药材种植户就黄精等中药材种植进行授课,现场答疑解惑。
当天,云南中医药大学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普志愿服务队在这里开展中药材栽培、病虫害防治及中医药文化、健康诊疗等科普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推进校地合作,助推永平县中药产业发展。学校高层次引进人才季鹏章博士,是此次志愿服务的主要成员之一。
北斗乡是云南省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季鹏章工作站所在地。10年来,以季鹏章为核心成员的项目组扎根永平,致力于滇黄精、滇重楼、天麻、白及、灵芝等道地中药材种植的科研及成果转化,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及显著的推广应用成效。中药材种植加工已发展成为永平县支柱产业之一,切实促进了乡亲脱贫和乡村振兴。
打造永平明星企业,发展滇黄精产业。工作站重点服务永平县鸿瑞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滇黄精种植,多次深入公司基地北斗镇梅花村和上寨村,指导企业和农户开展滇黄精、滇重楼和白及等中药材种植面积1000多亩,累计培训技术人员100余人次,年实现经济效益2400多万元,带动当地种植户10余户,人年均增收2000多元。指导公司开发了滇黄精茶、滇黄精袋泡茶、滇黄精酒、滇黄精炖鸡等系列滇黄精产品,帮助设计了滇黄精、滇重楼等中药材加工生产线。推动永平县鸿瑞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发展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科技服务多家龙头企业开展中药材种植。根据当地中药材种植龙头企业实际,建议大理为民中草药种植有限公司加强重楼资源收集保存、分类鉴别研究,重点发展滇重楼,关注长柱重楼和球药隔重楼的发展;建议永平岚福源公司考察基地选址,遴选矮杆滇重楼,淘汰毛重楼等混杂种,重点发展矮杆滇重楼,适度发展白及;支持永平丰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新型设施滇重楼种植,合作申报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云南重楼设施生态种植技术规范》,协助该公司申报重楼、灵芝发明专利2项;服务永平鸿林公司天麻种植,建设引进乌天麻和红天麻良种,开展乌红天麻杂交制种工作,以生产乌红杂交天麻为主,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旱季保水保湿,尽量选择阴湿环境种植。通过上述工作,大大提高了永平滇重楼、天麻、白及、灵芝等道地中药材的发展。
截至2020年末,永平县累计发展中药材种植31348亩,产量为1960吨,实现产值49280万元。永平县有规模中药材种植企业8家,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32个,初加工销售企业2家,中药材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永平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工作站举办各种药材科技培训26场次,参训人员达1800余人,接受咨询100余起,解决种植和管理方面技术难题30个,带动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32个,带动群众达3000多人。增进工作站与企业、大户的沟通交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集产、学、研、销于一体,充分发挥工作站的平台作用。
2022年7月7日,202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昆明举行,由季鹏章参与完成的项目《三七和滇重楼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针对限制三七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的病害问题,创制了三七根腐病、疫病等主要病害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对三七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达到73.2%以上,并建立了三七产地(道地产区文山和其他非道地产区)、物种(三七和人参属其它物种)的鉴别模型。项目还创制了一种滇重楼种子提早萌发的方法,构建了基因组DNA特异性引物对滇重楼基源的鉴别方法,研制了滇重楼栽培技术体系,制定了滇重楼生产企业标准1套。2014~2020年在文山、丽江、大理、昆明等地区推广种植两种道地药材69930亩,新增产值50.265亿元,新增利润31.5亿元,带动一批深度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2021年11月17日,工作站也被确定为学校乡村振兴工作站和云南中医药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汇聚更多力量投入中药材种植助力永平乡村振兴的行列。
在同事眼里,季鹏章是一位学术派学者。仅2021年,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5项,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中科院二区SCI1篇,申报发明专利2项,获2021年云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获“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证书(师从黄璐琦院士)。但在乡亲们眼里,季鹏章就是一位接地气、懂他们、能和他们打成一片的农民博士。致力中药材种植的10年时间里,季鹏章的身影时时出现在田间地头,出现在农民朋友中间。
科技助力打造滇黄精加工明星企业。季鹏章多次深入镇沅圣元堂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基地——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恩乐镇玻烈村,指导中药材企业和农户开展滇黄精、天麻、姜状三七等中药材种植面积600多亩,公司2020年被认定为“云南省定制药园”“云南省绿色食品牌省级产业基地”。指导公司开展滇黄精深加工,在已经开发的黄金果、滇黄精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加工工艺,研发滇黄精花、滇黄精芽等新型产品。作为首席专家,他还协助公司申报2022年“乡村振兴产业关键技术集成示范”计划“林下滇黄精产业化种植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
开展栽培技术服务,解决农村中药材栽培难题。季鹏章先后赴昆明市东川区、泸水市老窝镇等地开展种植技术、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培训,促进种植、加工、科学研究合作共赢。2021年3月-8月,作为昆明市生物产业办工作组成员,他多次到昆明市东川区红土地镇、汤丹镇、舍块乡考察,参与提出高寒山区发展中药材品种,指导悦丰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昆明凯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云木香、附子等中药。2021年4月应邀到泸西县金马镇雨龙村云南浙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泸西分公司,对基地种植的半夏和黄精进行基原鉴别和栽培技术服务,针对公司种植的黄精品种产量低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补救技术措施。此后,他又前往怒江大峡谷,对泸水市老窝镇银坡村中药材种植户进行滇黄精、长柱重楼栽培技术、品种选育技术指导,到昆明市安宁市八街镇进行黄精规范化栽培创新研究进展方面的培训,到曲靖市富源县老厂镇者米村进行云木香规范化栽培技术培训。
响应地方政府号召和药农期盼,笃力制定滇党参标准。滇党参(臭参)是云南昆明等地的地方特色小品种,但是种植不规范、缺乏商品等级标准等问题,影响了滇党参(臭参)的发展和药农的收入。应昆明市生物产业创新办公室和寻甸县、东川区、禄劝县等地种植户的盛情相邀,季鹏章于2020年9月到2021年1月底前往滇党参主产地寻甸县甸沙乡浑水塘、金源乡小尾井村、东川区阿旺镇关中村、东川区阿旺镇、东川区红土地镇、宜良县竹山镇等地采集样品10多次,行程2000余公里,收集样品106批,其中包括滇党参78批,白条党24批,白党参4批。在实地调研、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对滇党参药材进行等级划分,制定了滇党参药材商品等级标准。对滇党参主产地寻甸、东川、宜良、禄劝等地种植企业、大户、农业技术人员进行调研,对滇党参的产区生态环境、选地和整地、育苗、田间管理、采收、产地加工、包装、贮存等要素进行调研、记录、比较分析,编制了滇党参种植技术规程,为滇党参的规范化种植和产地初加工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滇党参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合理、可行的参考依据。该工作得到了昆明市领导和当地种植户的高度认可。
10年来,季鹏章服务乡亲脱贫增收和乡村振兴的脚步从未停歇。在永平志愿服务期间,针对当地滇黄精根腐病和滇重楼褐斑病发病面积广、造成经济损失严重的问题,季鹏章、董家红两位专家从合理轮作、抗病品种选育、低毒和低残留化学农药的选用等方面,提出科学的防治建议。
培训现场,梅花村中药材种植户施晓文乐呵呵地道出了种植户的共同心声:“我家种了滇黄精12亩,滇重楼8亩。这次来参加培训,主要是向季博士当面请教重楼根腐病的防治问题。他讲得很通俗、很仔细,我们都很信任他。”
以季鹏章博士为核心的科研团队构建了三七和滇重楼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及显著的推广应用成效。截至2020年末,永平县累计发展中药材种植31348亩,产量为1960吨,实现产值49280万元。2022年7月,季鹏章参与完成的项目《三七和滇重楼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校连续10余年在云南多个县区围绕优良种苗选育与驯化种植、采收加工与产地炮制开展云药大品种优良种苗选育、栽培种植、产地加工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科技助力中药材第一产业与乡村振兴。除季鹏章专家工作站外,其他专家教授团队也都在中药材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如学校专家教授团队在金平县沙衣波乡进行砂仁生态集约化示范种植,给农户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砂仁亩产由不足5公斤提升至30公斤,药农年收入由666元上升至上万元。
经验启示一:只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成果惠及百姓家,打通实验室和农田的连接通道,让中药材种植先进技术更接地气,中医药专家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
经验启示二: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科研的重要力量,要建立起鼓励专家学者深入田间地头搞科研的导向,用好科技成果评价这个指挥棒,让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