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卫电器艾若百米外的战场上,是炮弹重火的天下,但是百米内的生死对抗,炮火失去优势,短兵相接,那就是
报名七天夏令营,看几个视频,就能讲切角和房间突入,配合“动态突入,限制进入”几个关键词,那就是专家了。
在圈内神仙们的引导下,结合短视频的疯狂传播,近战已经等同于CQB,CQB又已经变成了最低端、最难以启齿的能力。
当一名服役十几年的精锐特种兵退伍后,如果声称自己最擅长“CQB”,是要被笑话的。
尽管三角洲部队、海豹六队以及所有那些DA单位和反恐单位最核心的技能恰恰是CQB。
正如前Tier1单位组成的GBRS团队在访谈中所说的:“我们飞到一个目标地点,或者开车去,或者走进去,一旦我们到达那里就开始CQB。我们摈弃其他一切无关紧要的东西,只做那些有利于你CQB的事,比如射击——但如果你无法高效地移动,并且使用武器系统准确瞄准,那射击就并不重要。很少有单位能真正地达到的各方面平衡。”
英国特种空勤团(SAS)作为现代意义上特种作战部队的先驱,也是最早把近战技能纳入日常训练中的单位之一。
在二次大战期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渗透手段深入敌后,在德军飞机上安装“刘易斯”定时炸弹,然后全身而退。
在这种任务中,他们会比任何一支盟军部队都要靠近敌人,都要更长时间的与敌人保持近距离接触。
可以这么说,对常规部队来说,他们的战斗往往看不到敌人,只有极少数的时刻,会与目标短兵相接,争夺战壕和城市街区。
历史学家本·麦金泰尔在《痞子英雄SAS》中写道:“1944年8月11日,3名SAS与1名法国马基游击队队员遇到一辆德国指挥车。
在一场激烈但没有结果的交火后,两辆车里的人都跳了出来,紧接着是一场肉搏,战斗快速、残酷,至死方休。”
这类训练不仅包括常规士兵所必备的步枪刺杀技能,还要学习一些属于特种部队的近身搏斗、匕首暗杀、手枪近战射击等更加复杂的技术。
在那个年代,特种部队的核心任务并不是近距离接敌,但是近战从一开始就成了特种作战单位所必须接受的训练。
后来近百年的历史里,无论是武装侦察部队还是各类特种作战单位,无论他们的核心任务是引导打击、敌后侦察还是突袭斩首,近战技能始终是他们必须掌握的基础能力。
然而起初各国反恐特种部队对所需技能的了解还比较模糊,很多都是照搬本国特种部队或侦察部队的大纲展开训练。
1977年GSG9处置摩加迪沙劫机事件后,全世界都开始扪心自问,他们的部队是否具备同样的能力。
这个时候,整个世界好像突然认识到,原来军人可以这样打仗——几个四五人的小组,在室内狭窄空间里快速移动,配合默契,开枪击毙目标,却不会误伤队友和平民。
中国的猎鹰突击队,香港飞虎队,韩国707,法国GIGN都在这个时期诞生,并成为了现在各国、各地区最宝贵也是最精锐的反恐怖力量。
需要耗费多大的训练成本,这包括师资力量、弹药消耗、场地建设、武器装备的配置等。
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再去看近战技能,会发现特种兵爱好者的室内动作比划,和真实特种部队的近战技能,完全不是一个维度的东西。
报名参加一个课程,学习切角,小组清房的技术,在互联网上看看视频,在家就可以比划CQB。
三五天的时间,也不需要实弹,在家找几个好哥们,多一些毅力,就能练出不错的协同。
从最基础的体能开始,军人就必须具备强大的心肺功能和基础力量,这需要长期训练才能达到执行任务能力的标准。
但是战斗体能的形成,包括力量、爆发力、灵活性、柔韧性、心肺功能、长途行军的耐力,以及保持身体机能的经验和知识,这需要多年的积累。
更何况有些人根本就不适合在超高训练强度的特种部队服役,他们在选拔阶段就会被淘汰。
此前讲过,为什么说猎鹰突击队的军官队作为国家级反恐部队,是最接近SMU单位的部队。
其中就包括格斗课程,他们有中国最顶尖的特战搏击教研队伍,学员需要学习,然后考核,最后才能毕业。
这是什么概念呢,就这一项技能而言,相当于一个基层连队的每名队员都连续参加了四年的军区格斗集训,都完成了考核,并且都具备教练员资格。
其他所有的特战单位,所有队员也都需要接受格斗训练,从徒手格斗、持械格斗到利用就便器材格斗,再到CQC技能,这是需要不断学习和进阶的。
没有优秀的身体素质和格斗基本功,去施展高风险的CQC技术那就是赶着去火葬场。
近战涉及的面非常广,带着烧火棍进行房间走位只是花架子,职业军人需要掌握的技能是非常多的。
只在房间内射击,七八米以内的距离,五天时间,给五六百发子弹,按照IPSC的训练模式,就能让平民基本掌握射击能力。
要从百米精度开始,到百米内不同距离,不同姿态的精度射击,然后不断增加速度,保持精度。
查理·贝克维斯在回忆录里写道:“很显然,射击是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是每位行动人员必须掌握的一大本领。
不管他的专长是什么,他都必须每天练习射击3到4个小时,每周5天。 三角洲搬到布拉格堡监狱安顿下来以后,一项首当其冲的工作就是修建射击场馆。”
从简单的走位,到各种房间类型的处理,到各种破拆的处理和协同,到不同场景的技巧。
枪灯和夜视仪怎么作战,CBRN环境如何行动,轮船、飞机、列车上如何协同。
然而这只是任务不同、采用的技术不同而已,拿营救人质的战术去处理高烈度冲突,肯定是不行的。
只是对角落和威胁区的处理方法,不同任务有不同的解法。无非就是战术优势的构建和消解。
高烈度巷战有巷战的打法,但是得有基本功,才能驾驭这种打法,而不是随随便便看见撩枪,就感觉这是个三脚猫技术,什么人都能掌握,那就是无知了。
三五天时间,就能比划出基本的动作,正如一些单位领导看见教练员把部队训练出了基本的模样,会协同过个L型路口、T型路口,就感觉自己很牛逼了,不需要练了。
但这不是执行任务的能力,真正近战能力的生成,需要数年的基本功和系统化的培训,这是很不容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