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歌王观后感“正安‘摘帽’了!”近日,貴州省人民政府發布公告,深度貧困縣正安脫貧出列,這標志著黔北重鎮、“紅色聖地”遵義實現整體脫貧。消息傳到1500公裡之外的南京,南京林業大學師生們也迫不及待地在朋友圈中轉發點贊。
春夏之交,黔北群山,綠波浩浩,一派生機。自20年前貴州省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這裡就是南京林業大學定點幫扶地區。
南京林業大學竹類研究所、竹材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工作者在此扎根,立足黔北資源稟賦,利用科技助力當地發展竹產業,把一根翠竹“吃干榨盡”,從山溝溝裡捧出“金條條”。
“教授,今年苗栽得晚,會影響長勢嗎?”赤水市兩河口鎮黃連溝村方竹種植大戶桂金華火急火燎地向南京林業大學竹類研究所丁雨龍教授打電話求助。
往年,不出正月,由南京林業大學竹類研究所師生組成的“農技拜年專家團”就會在赤水、桐梓、正安等方竹資源豐富的縣鄉忙活開來,給當地種竹大戶和竹農們手把手地做造林技術培訓。
而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竹子造林的撫育較往年推遲了近1個月。專家團又不能如往常一樣,深入田間一對一地幫扶,這可急壞了當地的林業技術干部和竹農們。
好在這支專家團早已跟當地的干部、群眾打成了一片。“我們有現成的微信群,特殊時期不見面、不接觸,一樣能夠為竹農答疑惑、解難題。”丁雨龍說。
為了減少造林季節滯后對今年造林成活率的影響,加強對往年新造林的撫育,促進竹林快速滿園,丁雨龍和團隊專門制作了一套圖文並茂的“科普貼”。從竹苗年齡、母竹大小、土球規格、實生苗規格,到起苗、及時復查新造林、劈撫、施促鞭肥等全過程、全方位進行在線“雲指導”。
“這些年凡是生產上遇到難題了,我就給南京林業大學的專家打電話。”桂金華說,“沒有疫情的時候,隻要我有需求,專家就來到我家地頭!”
從2005年起,這支“隨叫隨到”的專家團在黔北認下了許多像桂金華這樣的“親戚”,幾乎每個春天,他們都會在這裡待上半個月左右,指導竹農造林經營。每年在黔北舉辦培訓班近30期,為桐梓、正安的每個鄉鎮都建設了1個示范林基地。
此外,專家團還編制了通俗易懂的“竹事生產表”,竹農隻需“依計而行”就可以掌握實際操作技能。
2017年10月,赤水成為貴州省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靠著一杆翠竹,鄉親們趕跑了貧困‘大敵’。”作為赤水市榮譽市民的丁雨龍難掩興奮,“這只是基礎,后續我們還要助力鄉親們脫貧后的生活如竹子般‘節節高’。”
“按照我們目前引進的技術,能夠從竹杆、竹根到竹葉,甚至竹屑進行‘全竹利用’,將每根竹子‘吃干榨盡’。”貴州新錦竹木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錦公司)總經理姚連書說。
在黔北,一根普通的“生態竹”,經過科技助力,化身成為竹砧板、竹馬桶蓋、竹工藝品,甚至竹地板、竹家具、炭化楠竹果蔬苗木大棚等各類竹衍生品。
但在過去,同樣是種竹子,農民的收入卻得不到保証。“過去是望天收,收成不是很好,加上竹子的加工利用開發也沒有做好,農民種了竹子賣不出去、賣不上價。”桂金華告訴記者。
“栽竹、賣筍,一年能進賬5000塊吧。”這曾經是一家六口全部的收入來源,談及以前的日子,桂金華感嘆:“黃連溝村,那真是比黃連還苦哩。”
2013年,專家為桂金華開出一張精准改造的“藥方”,包括林地清理、種苗選育、留筍養竹、施肥經營等。僅僅兩三年的時間,桂金華家的竹林就見了效益,產量比往年翻了好幾番。
2012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林業大學教授張齊生在此設立了院士工作站,幫助地方企業開發竹質新型復合材料。經過加工利用,竹子變身為能吃、能喝、能穿、能居、能游的“科技竹”,更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新路徑,帶動上游20萬竹農增收致富。
近些年,設施農業異軍突起,但是傳統鋼架設施造價高昂,許多農民無法接受。新錦公司迅速捕捉到這一市場需求,從南京林業大學竹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引進專利技術,對楠竹進行新型高溫炭化高效改性,拓展出農用大棚“梁拱”這一新用途。
在赤水市旺隆鎮新春村壩區建設點,大棚裡的蔬菜長勢喜人。和常規鋼架大棚不同的是,這裡大棚的“骨架”是竹制的。“經過深度炭化的楠竹大棚不僅搭建起來更加快捷,使用壽命長,而且和鋼架大棚相比,一個平方米可以節約10塊錢左右,每畝炭化楠竹大棚的建設成本就會減少約6000元。”赤水市旺隆鎮新春村黨支部書記范家好說。
“其實竹子的比強度和比剛度均高於鋼材,處理后的竹材穩定性好、不開裂,其抗拉伸能力與優良的鋁合金材料相當,用它搭建的農用大棚的抗風和抗雪能力能達到6—7級。”南京林業大學竹材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許斌介紹。
現在,桂金華一家在種植“科技竹”中嘗到了甜頭,通過流轉土地,他們擴大林地面積,選育大青殼、大花殼等優良品種,還購置了一套簡易的干筍加工設備,僅春節7天假期就售出干筍1000斤、鹽漬筍4000斤,收入8萬多元。
習總書記說,2020年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
“林業在鄉村振興中大有可為,林業人應成為小康路上的奮斗者。”南京林業大學校長王浩如此解釋“小康”:“看得見綠樹,聞得到花香,聽得見鳥鳴,隻有在青山綠水間共圓小康夢,才是對習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精神的深刻踐行。”
在精准脫貧的“赤水樣本”成功實施后,桐梓、正安兩縣也分別與南京林業大學簽訂了方竹開發利用研發項目協議。2019年暑假,南京林業大學黨委書記蔣建清率隊專程赴桐梓調研考察方竹產業發展情況。
校地雙方實行“公司+貧困戶+科技”的模式,在方竹新品種、竹林培育、竹產品科技成果的推廣和轉化、人才培養與實踐方面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建立方竹新品種及良種繁育基地,打造現代育竹科技示范園,聯合申報科研項目和科技成果,最終實現生態環境優美,竹產業鏈優質高產高效。
2017年、2020年,桐梓、正安相繼脫貧“摘帽”。如今的黔北,清風徐來,竹影婆娑,老百姓真正實現了在綠山包裡鼓腰包的美好願景。
“黨的十九大對‘雙一流’建設提出的一個重要期望就是要為服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國家戰略找准方向,高校是脫貧攻堅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蔣建清說。
今年率先在職稱評審中將“技術服務與推廣型”列作專項,針對“利用專業優勢,將應用型科研成果轉化為社會生產力實績突出”的教師,其技術服務與推廣工作中的相關成果可以作為職稱評定中的重要依據。“作為一所具有林業特色的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鼓勵教師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為脫貧攻堅貢獻力量。”蔣建清說。(通訊員 方彥蘅 本報記者 張 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