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渡异世记者昨天(9月11日)从北京市发改委获悉,今年本市有六个片区实施公共空间改造提升,其中就包括北京科技创新地标——中关村大街片区。中关村大街将恢复生态景观,沿线布设多个口袋公园,并打造顺畅、完整、连续的骑行道、人行道、健步道等城市绿色出行系统,为附近居民和创新创业者提供全天候的“城市客厅”。
北京的老地图中,中关村大街还叫白颐路。这是因为大街东南起白石桥、西北至颐和园,是上世纪著名的风景大道,更有“京西小长安街”的美誉。美国城市规划专家雅各布斯的著作《伟大的街道》中称之为“一条由树木成就的伟大街道”。
几十年来,原来的小道越拓越宽,汽车越行越便利,但绿树成荫的生态景观也受到一定影响。正因如此,恢复生态景观是中关村大街公共空间改造提升优先考虑的。
“在恢复生态景观的过程中,将实施保留、重组、织补、更新四大策略。”负责具体实施的中关村大街建设发展公司相关负责人解释,将最大限度保留高大乔木,释放林下空间;对部分乔木种植、乔灌草种植进行重组,形成清晰的景观空间和通透的视觉廊道;重新织补植被疏密层次,形成“荫与景”的功能区分;重点对灌木及草本植物进行更新改造,形成清新自然的地被景观。
规划显示,中关村大街公共空间改造提升范围9.2公里。去年年底,已经率先完成中关村南大街道路东侧北起数码大厦、南至魏公村地铁站的约900米示范段工程。
示范段提前亮相,让人们在今年夏天有了阴凉宜人的行走体验。伴随着示范段及后续改造,中关村大街沿线将建设若干口袋公园,相互串联形成线性“中央公园”,实现行者有路、坐者有椅、憩者有荫、赏者有景;同时,打造顺畅、完整、连续的骑行道、人行道、健步道等城市绿色出行系统。“既能够增加市民的逗留时间和相互之间的交往机会,也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天候的交流和服务空间,成为‘城市客厅’。”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中关村大街的灵魂和精神内核是创新。示范段改造过程中,创新元素格外多:华宇商厦楼前节点设置年轮广场,展现中关村几十年改革创新发展史;建设“上市企业墙”,打造创新创业风向标,成为中关村的“时代广场”……
中关村大街片区改造提升是统筹规划、分段实施:目前,中关村南大街道路西侧民族大学到神舟大厦区域也正在加快改造,力争年内向公众开放;位于三环至四环段也于近日获得批复,计划年内开工、2025年竣工;未来还将继续延伸,实现白石新桥至北五环全线公里焕新。
三环至四环段重点将街道沿线公共空间与当代商城、海淀剧院、鼎好大厦等进行整体统筹,增强空间通达性,打造连续通畅的慢行步道,联动周边中关村广场等科创办公、商业建筑一体化改造提升,引领城市片区全面更新。
相关负责人说,设计过程中特意开展调研、公众问卷调查等,了解附近居民、学生、创新创业者对空间改造的诉求,让全社会参与到街区更新之中。
2017年以来,本市在中心城区及通州区开展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项目类型由小微空间、活力街区逐步延伸到学校周边空间、桥下空间、地铁站点及周边公共空间一体化改造等类型的试点项目。截至目前,共有140个项目列入市级试点,其中崇雍大街、白塔寺街区公共空间改造等80个项目已建成投用。
片区改造提升是这两年北京公共空间示范工程的一大亮点。“相比过去某一个点位的改造,片区类的城市公共空间则是对符合条件的片区整体提升,集中解决老百姓身边的问题,推动片区城市更新。”相关负责人说,改造整合建筑前区空间、街巷空间、交通联系、慢行体系等,增补娱乐休憩、文化休闲等交往空间,激活片区整体活力;引导业态提升,带动区域内企业及商户共同投入改造升级,实现片区整体品质提档升级。
今年征集遴选的14个市级试点项目中,片区改造提升类项目就有6个。其中,东城区“隆福寺—美术馆”片区、石景山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海淀区中关村大街、丰台区马草河片区正在抓紧建设;朝阳区安贞活力街区、通州区怡乐北街片区即将获批实施。
中关村大街将恢复生态景观,沿线布设多个口袋公园,并打造顺畅、完整、连续的骑行道、人行道、健步道等城市绿色出行系统,为附近居民和创新创业者提供全天候的“城市客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