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情人的情人节文章在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龙塘镇长富村竹制品加工厂,工人正晾晒毛竹半成品。詹继成摄(中经视觉)
雨后,漫山遍野的翠竹郁郁葱葱。在江西省莲花县六市乡太沙村,家家户户都种毛竹,村民徐新强开办的加工厂每天生产2万多双筷子,竹农户年均增收4万余元。类似的竹加工厂,在全国有很多。
竹是重要的森林资源,生长快,用途广,综合效益高。我国竹产业发展情况怎样呢?记者进行了采访。
“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竹类资源、竹林面积、竹材蓄积、竹材产量以及竹产品对外贸易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国竹产业协会办公室主任吉聪辉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竹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已形成由资源培育、加工利用、科技研发到国内外贸易的发展体系,正在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我国竹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品类众多。我国竹加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布局不断优化,形成了以安徽、湖南、福建等地为主的竹材人造板产区,以江西、福建、湖南等地为主的竹地板(含竹木复合地板)产区,以福建、安徽、湖北等地为主的竹笋产区,以四川、贵州、重庆等地为主的竹制浆造纸产区,以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为主的竹纤维及纺织品产区等。
据中国竹产业协会统计,2021年,我国竹人造板产量1543.38万立方米,竹地板(含竹木复合地板)产量为3378.76万立方米,竹笋及其产品产量为789.83万吨,竹浆产量为603.77万吨,竹纤维制品产量为39325.32万件。我国竹加工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家居等10多个领域。2021年,全国竹产业产值达3606.47亿元。
据中国竹产业协会统计,我国现有竹林面积641.16万公顷,竹子利用率仅为20%左右,开发程度最高的毛竹利用率不足30%。我国得到开发利用的竹种仅有20来种,占全部竹种类的2.5%,大量特色优良竹种尚未开发利用。低产低质低效竹林约占50%,集约经营竹林只占30%左右。竹林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影响竹材运输。
竹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集约化、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水平仍偏低,是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竹材采收基本靠人工,缺乏工业化采收机械和技术。竹加工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甚至是家庭作坊,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竹材加工主要采取单机加工,缺乏机械化和连续化生产装备技术,企业综合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
科技支撑能力、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产业链不完整,初级产品多,是竹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目前,竹加工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力量薄弱,尚未真正成为创新主体,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能力普遍较弱,产学研用结合等科技支撑模式覆盖面小。大多数竹业从业人员和竹农没有接受系统的技术培训,生产加工企业缺乏独立的技术研发团队。
此外,中小企业在竹材加工利用环节的环保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竹制品霉变、开裂等现象时有发生。竹子综合利用率低、重复项目多,新产品开发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竹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档次低、初级产品多,市场竞争力弱,具有明显优势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少。
吉聪辉还提到,竹加工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普遍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有力支撑。多数竹加工企业通过村集体或个人集资筹办,很少能得到银行贷款,普遍存在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在江西省共青城江益镇江益村,有一处面积达500亩的“竹林人家”。这里集旅游、休闲、餐饮于一体,成为乡村旅游胜地。这样的旅游小景点,在全国竹产区数不胜数。
吉聪辉认为,我国应尽快建立完备的现代竹产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文化体系,推进竹产业现代化,建设世界竹产业强国。
中国竹产业协会为行业设定了总体目标:到2025年,我国竹产业科技研发、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得到增强,现代竹产业体系基本建成,竹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初步建立,竹产业布局得到优化,一二三产业协调融合高质量发展,竹原料林培育水平提升,竹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明显增强,竹产业规模、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优质竹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明显改善,以竹代塑迅速发展,竹文化传承繁荣,竹交易平台进一步拓展,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竹产业发展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全国竹产业总产值突破7000亿元。
实现这一蓝图,需要在竹种业创新、竹林资源培育、竹资源加工利用等多方面发力。
以竹资源加工利用为例,业内专家建议,可重点巩固和拓展竹质传统板材在建筑结构、装饰装潢、景观和日用生活等领域的应用范围,大力发展竹展平材、集成重组复合材、竹缠绕复合材料、竹纤维复合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绿色环保加工技术,推进竹材仓储基地建设,强化竹材采伐、收储、加工、流通等环节衔接,有效打通产业链供应链。
在竹林资源培育方面,可根据各地竹产业发展水平、加工企业原料需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竹林基地,以竹产业利用目标为导向,建设抗逆性强和品质优良的笋用竹、材用竹、浆用竹、观赏竹、叶用竹的繁育基地。(经济日报记者 黄俊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