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更田的故事近日,记者在昭通市绥江县中城镇绍廷村莲花山上看到,漫山遍野的竹苗迎风摇曳,每一塘竹苗下都插有一截红色的竹片标签,每一根标签上都写着不同的数字。“这根标签上写的小班号14,株号03256这串数字中,14表示第十四村民小组,03是户主的代号,256表明这是他们家栽种的第99窝竹苗。”当地老百姓自豪地说道,我们莲花山上2.3万亩竹子都是有“身份证”的。
除了按照规定的科学种植办法要求每家每户对地里的方竹建档立卡,当地还要求对何时种植、管理过程、生长情况等进行逐一完善。这些具有独特地理标识和生长档案的方竹,现在看起来不起眼,但在竹产业链延伸中,将为消费者提供追根溯源的产品源头,消费者购买时可查询到这些竹产品的生产时间、生产过程,也可全面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莲花山竹产业基地精细化管理只是绥江县采取组织化管理、标准化种植、标注性识别、小班化管护、公司化运作的“五化”模式,推动竹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绥江县境内金沙江岸线公里,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近年来,绥江县认真落实习提出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把竹产业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带动群众增收的主打产业,坚持走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路子,推动竹产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盛夏,绥江县板栗镇罗坪村6000多亩成林的方竹林青翠欲滴,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这几天,罗坪村竹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们正在加紧研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实现村民、村集体公司、企业三方共赢。
“种了方竹以后就相当于我们有了一张绿色银行卡。”罗坪村竹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殷万雄算了一笔账,方竹产业的有效期是60年以上,投产后每亩每年可采笋400公斤左右,亩产值约4000元,仅罗坪村铜厂沟片区就有6000亩左右的方竹,年总产值将达2400万元。
为促进竹产业提质增效,绥江县以“连山、扩面、提质、布景”为总要求,着力构建“一带两廊两园三基地”的全县竹产业空间布局。打造以方竹、筇竹两大优质笋用竹为主的产业带,在绥水二级路、串新高速公路绥江段两条交通干道沿线条竹长廊,建设黄龙溪竹笋加工园和和平竹材加工园“两园”,在中城镇绍廷村、板栗镇罗坪村、会仪镇三渡村建设3个高产示范竹基地,同步规划了500公里的产业道路和采笋步行道、11个竹笋初加工点、2个竹产品深加工基地等配套设施,到2026年,全县实现竹林面积稳定在70万亩以上,综合产值50亿元以上。
同时,与浙江大学联合成立校企专家工作站,成功解决了小径竹笋无硫保鲜工艺问题,正在开展竹叶黄酮、竹酵素等竹产品工业化生产研发。与西南林业大学、省林科院等高校合作,在竹种选择、引种推广、种苗繁育、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引进杭州永能集团投资绥江竹产业,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建设竹基地10万亩,形成了“党支部+村集体公司+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咬定青山不放松,十年培育一棵竹。截至目前,绥江县竹产业面积达58万亩,其中集中连片面积33万亩。年产10万吨竹笋精深加工厂(一期)和4万吨初加工厂建成投产,竹叶黄酮、活性竹炭、竹酵素、高蛋白发酵饲料等竹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也同步启动。茫茫竹海在长江生态修复、促进林农增收、推动林业增效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的荒山恶水正在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