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智波鼬异界之旅乡村要发展,产业得先行。在纵深推进“清廉云南”建设红河实践中,红河县以“小切口”整治民生领域突出问题“惠民行动”为突破口,有效破解群众增收难题。
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足、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曾是制约红河县群众实现持续稳定增收的关键难题。近年来,红河县牵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引优育强推动产业项目落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拓宽群众增收增收渠道,让更多农户享受到产业发展红利。
红河县三村乡是有名的“茶叶之乡”,当地通过引进红河滇红茶业有限公司,推行“党总支+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并实施低产茶园提升改造、茶叶提质增效等项目,茶叶亩产提升30%,鲜茶采摘期从过去“一年一采”到现在“一年采10个月”,带动三村乡6个村委会村集体经济每年创收近51.5万元,每亩茶叶的价格也从800元提升到3200元左右。
“今年3月就开始采茶了,我家的茶叶有4亩左右,每天一人可以采收4至5市斤,农忙的时候亲戚也会来帮忙采茶叶。”
今年以来,为解决转移就业数据不精准、劳动力技能水平低、有效务工时间短等问题,红河县纪委监委充分发挥“监督的再监督”作用,依托劳动力转移就业系统、防返贫监测系统,从电话号码重复、务工地点不实、劳动力培训是否到位等“小切口”入手开展监督,持续做好稳住务工存量、挖掘务工潜力、提高务工技能、增加务工时长“四篇文章”。全县3.4万农村劳动力、5.6万脱贫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持证上岗率从去年的9.5%提高到了11.5%,平均务工时长延长到了8.5个月。
“以前在餐厅打工一个月工资3000多元,县人社局让我们免费学习葡萄修花疏果,组织到省外修花疏果,现在每个月收入有7000多元,三个多月就苦得了原来一年的工资,我们明年还要继续干。”
为加强管理规范村集体“三资”,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群众增收。红河县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建立县纪委监委、乡镇纪委和村(居)务监督委员会问题共研共处机制,采取县纪委监委班子成员定期列席季度例会、乡镇纪委“月派单”、向村民小组发出预警提醒卡等各项措施,实时对村(社区)“三资”管理及其他村级事务进行监督,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在阳光下运行。
“我们坚持常态化监督、专项监督与巡察监督相结合,及时纠错纠偏。乡镇纪委每月向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派发‘监督清单’,实时对村(社区)‘三资’管理及其他村级事务进行全方位监督,确保监督网络全覆盖。”
红河县勐龙村作为全州清产核资试点村之一,在村务监督委员会对党务、村务、财务的有效监督下,“三资”管理不断规范,通过群商群策,以“土地流转规模发展、公司+党总支+合作社+农户+基地、农户自主经营搞订单”模式,规模化发展冬早蔬菜3700余亩,每亩纯收入达1.24万元。迤萨镇针对“个别村部分村集体资金未入账存在风险隐患问题”举一反三排查整改,160.54万元游离账外村集体资金全部“归仓”,该典型案例被《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发报道。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事成。通过扎实推进“小切口”整治民生领域突出问题“惠民行动”,2023年,红河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增长25.7%,其中,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5314.62元,2021年至2023年增速均排全州前列,平均增速达27.5%。
关注:《红河县新闻》首播是晚上20:30 重播是当天晚上22:00 次日7:00 12:00 1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