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福林最新消息巨贪内蒙古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8个粮食规模调出省区之一。2023年,内蒙古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产量创历史新高791.6亿斤,今年有望首次突破800亿斤。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粮食产量只有42.5亿斤,吃粮主要靠调入,到2023年粮食总产量稳居全国第六,内蒙古农牧业走过了辉煌的发展历程。从调入区变为净调出区,内蒙古粮食产量一路攀升的原因何在?概括来说就是:建良田、育良种、用良机、推良技、施良制,全方位支撑多增粮,让“中国碗”盛更多“塞外粮”。
有“北疆粮仓”美称的内蒙古2023年粮食种植面积10477.1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37平方公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产区主要集中在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以及巴彦淖尔市。
巴彦淖尔市地处北纬40度,是农作物种植的黄金纬度带,境内有1.6万平方公里的河套平原,其中耕地1370.2万亩,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的落地推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高效节水灌溉、实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方面取得实质突破,努力让更多“粮田”变“良田”。
2023年,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塔尔湖镇继光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88万亩,将村里6000多亩土地进行集约管理,建成“一户一块田”的高标准农田,村集体收益达40多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既是农业发展重要方向,也是未来重要趋势。得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惠后,五原县再接再厉。今年初,五原县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工,15.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拉开序幕。主要通过实施灌溉与排水、土地平整、地力提升、田间道路、防护林等一系列工程措施,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效保障。
“以前种地东一亩、西三亩,跑来跑去,每天瞎折腾。现在这高标准农田把那些沟沟壑壑全部利用起来了,耕地面积增加了,产量也大了,收入自然也跟着长上去了。”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村民王玉明万分感慨。
2019—2022年,巴彦淖尔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32.19万亩,新增耕地1.5%左右,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35%,粮食产能提高10%以上,土地流转收入每亩提高500元以上,亩均节约成本90多元。
素有“内蒙古粮仓”之称的通辽市,域内70%为西辽河冲积平原,耕地资源丰富,但受气候、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在平原漫滩地、低阶地、坨沼和低洼甸子地等区域,分布有大面积盐碱土,俗称“轻碱土”“碱甸子”。近年来,通辽市加大财政投入,引进科研团队,强化技术支撑,通过项目带动、技术推动,促进盐碱地改良利用,唤醒了更多“沉睡”的土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位于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的架玛吐镇珠日干毛都嘎查盐碱地于2022年2月被科尔沁左翼中旗自然资源局列入该旗补充耕地储备库项目,通过往土壤里添加明沙、脱硫石膏、腐植酸肥料、有机肥等方式进行盐碱地土壤改良。该项目建设期为3年,计划建设规模7982亩,建设完成可新增耕地7500余亩。项目建成后主要用于种植水稻,预计亩产将在600—1000斤。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要、粮食安全之基、农民立身之本。今年,内蒙古围绕建良田、育良种、用良机、推良技、施良制五方面提产要素,抓实提单产环节,让“粮田”成“良田”,全区推行“三打破、五统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23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3350万亩,配备水肥一体化的达到2787万亩。
“看禾选种”平台让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绘图莫丁村村民对选种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哪个品种好、哪个品种适合种植等在平台上均有详细介绍,并有科技人员对田间布局设计、种植行数、保苗密度、用种用肥量和播种效果等方面进行实地指导。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内蒙古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内蒙古农牧厅在全区建设“看禾选种”平台60个,涵盖了玉米、大豆、水稻、小麦、马铃薯、向日葵、杂粮杂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和特色优势作物,集中展示示范农作物优良品种2190个。
此外,内蒙古还实施育种联合攻关和“揭榜挂帅”,创新育种研发机制,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龙头企业、行业领军科学家组建育种创新联合体,整合各方种质资源、人才资源、平台资源,按照产业化模式在基础科研、应用研究、育种技术等方面集中攻关,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目前,五原县三瑞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导研发的杂交食葵种彻底打破了美葵对中国食葵种业的垄断地位,五原县也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向日葵种质资源库,保存的5600多份材料成为选育优良品种的强大后盾。此外,内蒙古自主培育的谷子品种“金苗K1”推广面积居全国第3位,“蒙豆1137”“登科5号”两个大豆品种入选国家主推品种名录。
从抓紧培育优良品种到提高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再到良田良技良种与农机相适应匹配,内蒙古不断在藏粮于技上找出路、谋发展,让科技赋能农作物高产优产。
“过去人们牵着牛马耕地,后来人们驾驶拖拉机耕地,现在不用人管,只要把数据输进去,北斗导航就能指导机器种地,而且按照设定好的株距、行距播种,长出的苗子齐刷刷地,还不浪费土地。”谈及这些年的变化,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种植大户杨福喜十分感慨。据统计,北斗导航的应用带来的直接收益是,2023年当地玉米干粮亩产水平达到1421.5公斤——这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玉米干粮亩产首次突破1400公斤大关。
在通辽市,自2019年引进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以来,每亩地能多种2000株左右的玉米,亩均增产100公斤左右,多次刷新东北春玉米区千亩方和万亩片大面积单产纪录。
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实验示范基地,农场气象、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都能实时监测,监测结果可在电子屏幕上随时点击查看。
随着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内蒙古各地着力提升农业各环节数字化水平,“智能农机+智慧农业”模式真正从理论探索走到了田间地头。
8月初,在“中国番茄之乡”赤峰市喀喇沁旗下辖的王爷府镇地村,一辆辆运番茄的车辆穿梭在乡镇道路上。村民们将采摘的番茄进行分拣。“有不好的、坏掉的就拣出来,咱们得保证品质。”村民付女士说,“品质好才能卖得多,卖得多挣得就多。”
王爷府镇水源充沛、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硬果番茄的重要种植基地,现有设施农业3万亩,其中硬果番茄种植面积达2.5万亩。近年来,王爷府镇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推进的产业发展思路,把硬果番茄产业作为促进群众致富的主导产业、推动镇域经济的主要引擎。
包头市固阳县地处北纬41度,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雨热同期,无霜期短,光照充沛,昼夜温差大。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当地产出的正北黄芪色正、味甘、质密、糖分多、粉性足、质量优。近年来,固阳县全力打响“中国固阳·正北黄芪之乡”品牌,在规范种植、升级品质、引入龙头、夯实产业的发展思路引领下,把黄芪产业做强、做精、做纯,使其成为振兴乡村的重要支撑。在固阳县怀朔镇西黄磨房村,包头市美丽牧园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每年能带动340户农民增收。目前,固阳县共有11家企业获得试点管理企业资质。每年季节性务工人均收入可达万元,精深加工产业带动稳定用工每人年收入可达8万多元。今年,固阳县黄芪种植面积达到14.41万亩,比上年增加28.78%。
在巴彦淖尔市,“金色名片”向日葵2023年全产业链产值190亿元,预计2030年将超过248亿元;兴安盟区域公用品牌“兴安盟大米”价值达262.87亿元;“世界小米之乡”赤峰市敖汉旗年产小米5亿斤,带动人均年增收1240元……
品牌强农,“丰”景如画。农业品牌建设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培育和发展农业品牌有利于提高农业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引导优质资源聚集,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兴安盟大米、河套面粉、武川莜面、后旗红萝卜、库伦荞面……内蒙古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着千万种食材。“赤城峰味”“天赋河套”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下的农畜产品填满国家粮仓,走上百姓餐桌。
对于作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内蒙古来说,“增加乳肉粮供给”是履行保大局政治责任的重要一项。未来,内蒙古将继续全力推进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全力以赴夺取粮食丰产丰收,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