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舞欲盖弥彰编者按:在江苏省丹阳市云阳镇,有一个村子叫迈村。十几年前,它还是一个只有900多户农民,年人均收入不足一千五百元,负债累累的穷村。如今的迈村,像它的名字一样,“迈”开了大步,实现了华丽转身。他们通过发展茶叶生产,一跃成为年产值超过12亿元的富裕村、明星村。那么,迈村人种茶有哪些过人之处?当地又是如何念好这部“茶经”的?
央广网江苏10月13日(记者纪翔)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走进江苏丹阳迈村吟春碧芽合作社的生产基地,上千亩的茶园里,一排排大风扇整齐地排列着。基地负责人罗恩友向记者介绍说,这风扇作用可不小,它是茶园机械化防霜技术的一部分。
罗恩友说:“这个是防霜风扇,茶叶春天萌发的时候,要采茶了,有倒春寒现象,嫩芽最怕,低于三度以下就会冻伤,所以用这防霜风扇。一台管一千个平方。 它有专门的控制柜的,全自动的。一个破坏成霜环境,一个是增加温度。”
用风扇来防霜冻,听起来还挺新鲜。看记者一脸疑惑,罗恩友打开了话匣子。他介绍说这些自动控制的风扇是通过改变霜冻形成的条件来避免结霜的。下霜时候,空气处于静止状态,地面吸热以后,晚上都升上去了,在十米高左右有个逆温层,停留在那里,形成霜的条件就是静止气流。把风扇开动,破坏这个气流,把上面的温度压下来,形成对流,就不结霜了。
在迈村的茶园生产基地,处处体现出现代农业的特征。风扇旁边几米远的几个小型气象站看似不起眼,作用却更为神奇。罗恩友介绍说,气象站可以适时测定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肥力情况等,并且会根据需要及时向控制中心发出信息,实现远程控制。
要提高效益,光靠技术还不够,还要靠精细化的管理。在迈村的茶叶生产基地里,不同品种的茶叶交叉栽培,间距也相对一般茶园要宽一些。较宽的间距,便于机械化作业;而交叉栽培则避免了虫害的集中发生,还省去了喷洒环节,保证了茶叶的无公害品质。
不论是高科技手段,还是科学化管理,都是茶园标准化生产的主要内容。迈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和自豪地说:“标准化生产既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标准,也包括迈村自己的标准,而这个“自己的标准”是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和我国唯一的茶叶院士为迈村量身打造的。老品种怎么种,新品种引进什么品种,什么样的品种适合我们生产,土壤适合用什么肥料,怎么深翻,冬天冻了、土壤酸化怎么弄,底下放有机肥,中间应该放什么等等都有标准。一般茶场,间距是一米八,按照他们标准,要求我们行距两米,对于直接施肥、直接插茶、直接耕作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迈村茶叶不仅在生产环节上严格把关,在采摘和加工环节上也非常讲究。近年来,迈村人下大力气研究茶叶杀青、理条、提香、烘干温度和揉捻力度等技术参数精准控制技术,创制各环节系列数智能化控制茶设备,保证了加工原料的高品质和稳定供应。江苏丹阳迈村茶叶生产基地负责人罗恩友说:“减少二次污染,才能达到清洁化,就是茶叶不能放在地上,直接进机器,在一个好的地方,温湿度能够掌控,如果自然地摊在那个地方,时间要长,还会带来二次污染,控制没这个好。但是成本要高一些,十几万。一台就够了。”
在高科技和精细化管理下,迈村的茶叶质量得到了根本的保证。迈村茶叶也一步步走出村子,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获奖无数,不仅让迈村茶叶名声大噪,也逐步成长为行业的领军者。十多年来,迈村茶叶不仅制定了自己的生产标准,也成功地制定了多个地方茶叶标准。党支部书记王金和说:“在茶叶方面,我们不但有自己的企业标准,我们还制定了三个江苏绿茶地方标准;红茶方面,我们江苏从来没有自己的标准,都是引用的,我们在江苏制定了标准。茶叶的标准、种植的规程、加工的规程,有了这个,任何一个地区,可以制作出这个品牌来。”
机械化实现了,行业标准也有了。2012年,国家“863计划”——茶园智能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项目落户迈村。王金和和迈村人现在考虑更多的是智能化生产的问题,一幅茶叶智能化生产的蓝图正在迈村人心中描绘。王金和表示:我这个指挥中心,是为后面的智慧农业、智慧社区、智慧城市打基础的。以后我们加工厂不需要一个人,或者少量的人。你喜欢什么茶叶,你要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口感,把数据一输送,通过科技手段,非常直观。对食品的追溯,可以追溯到茶叶是哪个地块、什么品种、一年四季雨水是多少、用什么肥料、怎么加工、怎么包装、最后这茶叶到谁手上,都有追溯性。未来的农业,以此来弄,将会是一场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