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卡海豹突击队张淑珍,1937年生于河南太康县,高级农艺师。1岁丧父,和母亲在黄泛区颠沛流离。1957年考入西北农学院林学系,1961年毕业分配到商南县农业综合站。次年,张淑珍着手试验培育茶苗,5年后终于在0.2亩苗圃取得成功,并在1970年成功制茶1.9公斤,打破了商南自古不产茶记录,实现了南茶北移。1985年成立县茶叶联营公司,率先在全国实施“公司+农户”模式。
50年来,张淑珍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改革功勋、全国扶贫状元、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130多项殊荣,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三大、十四大代表。
走进陕西省商南县城,各种装修别致的“茶业”门面遍布街巷,尤其有条街道名为“茶艺街”,让人误以为置身在江南茶乡。
1970年春,张淑珍经过8年艰苦努力,终于制得1.9公斤本地产茶叶,宣告将茶树种植成功向北推进了300公里。近10年来,商南县已开发研制出绿茶、青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等6大系列、30多个茶产品,先后被中国茶叶学会评定为“全国名茶百强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茶叶示范县”、“中国茶叶之乡”和“中国名茶之乡”。
截至2016年,商南已建成茶园22万亩,年产茶叶2400吨,产值达2.6亿元。商南县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全县茶叶基地规模将达到23万亩,茶叶年产量达到1万吨。
4月18日上午,在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的一间办公室里,刚刚退休25天的张淑珍老人坐在茶几后,热情地冲泡了6壶茶,随着白茶、黑茶、青茶、绿茶、红茶和黄茶阵阵沁人肺腑的茶香,把时光倒转回半个多世纪以前。
1957年,张淑珍由河南考到西北农学院林学系,班上36个人来自9个省,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她丈夫的焦永才。
大学四年,张淑珍一直担任团支部宣传委员,而焦永才是团支部书记。校园里参加反右斗争,渭河里淘铁砂炼钢,北上毛乌素种草治沙,只要是党的号召,张淑珍和同学们都积极响应参加。到了1961年大学毕业时,已成为恋人的张淑珍、焦永才再次主动要求去最需要的地方。
一辆大卡车拉着一群西农毕业生到了商洛,20天后,这对恋人和另外2名同学坐着大拖拉机,一路颠簸来到秦岭深处的商南县。
“工作几年后商南才通了班车,其实就是一辆大卡车,到西安路上得走两天。记得有年冬天,车上特别拥挤,但脚底下还是冷风嗖嗖,有个人冻得实在受不了,就蹲下去用手去捂脚,捂了半天,才发现是别人的脚。”艰苦岁月给张淑珍最深刻记忆却是趣闻。
1962年,县上成立林业站,张淑珍负责苗圃育苗。一次,县委副书记、老红军梅光华下乡时,和张淑珍说起当年在安康打游击时,漫山遍野都是茶树,农民不仅可以自己喝,还可以卖钱增加收入。“咱这里没有茶树,你要种,我支持你。”书记说。
“南树北移”恰恰就是张淑珍的想法,于是很快通过省农业厅种子站的学长,调拨了20斤茶籽。第二年在苗圃里育出茶苗,但移栽上山后却没有成活。
1958年初,主席作出“陕西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这个经验值得各地研究”指示,商洛各地的工作重点都在核桃种植上,加上连续几年茶苗都是“春一片,夏一半,秋不见”,茶树种植便一度被忽略。但张淑珍对苗圃里的茶苗却格外呵护,到了1970年春,苗圃的2分地里茶树鲜嫩的叶芽惹人喜爱。
那个年代,省上从外省茶区引进了两位茶农作为专家指导生产,分配到商南县的是来自安徽歙县的老张。张淑珍就和老张商量,请他用安徽最好的工艺制茶。老张发愁说“没有炒茶的锅啊”,张淑珍快人快语:“就拿苗圃做饭的铁锅嘛。”
很快制出3斤8两茶叶,这是商南县自古以来第一次本地产的茶叶,张淑珍小心翼翼地分成38个小包,分别送到相关的领导和同事手上品尝。
“那时候大家喝惯了陈茶,突然喝新鲜的‘明前茶’还觉得有股草味,可是一旦习惯了新茶,再喝陈茶就觉得苦涩得很。”
大约一个月后,省上在南郑县红庙公社召开茶叶生产现场会,张淑珍去现场取经时豁然开朗:既然育苗移栽总是不成活,为什么不学习红庙公社采取直播呢?
回到商南便在核桃林场点播了一亩茶籽,出苗率果然很高,随后在茶坊生产队继续点播过程中,发现土壤Ph值在5.5到6之间适合种茶,土壤里钙含量过高了茶苗无法成活。张淑珍教给大家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取了土样,用10%的稀盐酸滴上去,如果冒泡就不能种茶。
1972年,省上组织安康、汉中茶区农技干部去浙江省绍兴县上旺大队参观学习,张淑珍闻讯后积极要求参加。上旺大队原本是个穷队,后来队干部组织劳力,愣是一担一担把土担上馒头山,开辟了500亩茶园。那时候茶叶给上旺带来很高收益,直到1972年还在吃大食堂。
看着上旺大队整座山都是茶园,张淑珍盘算着商南县那么多沟沟坎坎,如果也能修500亩茶园那该多好?
机会终于来了。有天张淑珍去富水镇核桃林场步行到分水岭时,一辆北京吉普车裹着灰尘疾停在路边,县委书记宋建勋探出头招呼张淑珍上车。在车上,张淑珍把在上旺的见闻和自己的想法说给书记,书记听了很兴奋,说,“这是大好事,我全力支持你!”
1973年春节刚过,县上组织2万名劳力上山开辟茶园。据《商南县志》记载,“1973年春,全县开展开山整坡挖条田、种茶的春季造林运动,并连续5年在永青、东岗、富水、白玉等地开垦茶园1.5万亩,播种茶树1.1万亩,成园7000亩,初步形成茶叶生产基地。”
“那时候人民公社集体化,叫你上山就上山。要求梯田是‘绕山转,不断线,外面高,里面低’。”张淑珍回想起当年禁不住手舞足蹈。
到了6月,省上组织包括张淑珍在内的9名基层农技干部去湖南桃江县参观学习。文革期间,全国各地在闹革命时,桃江县领导却在埋头抓生产,1970年一年种了5000亩茶树,到了1972年长势非常好。
从桃江县回来汇报后,县上领导采纳了张淑珍的建议:凡是愿意种植300亩以上茶树的大队支书,都可以参加县上组织的现场观摩团去桃江县学习。40多个大队踊跃报名。到了1975年,各茶场总共生产了500斤成品茶叶,交给县供销社,结束了商南县无本地商品茶的历史。截止到1976年底,全县已经种植茶树27000亩,有30多个社办或者队办茶场。
忆及这段岁月,张淑珍动情地说:“安康、汉中和西北植物研究所的同志对我在业务上的帮助很大,因为当时没有学茶叶专业的,我改行搞茶叶,好多知识都是在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下完成的,我非常感谢他们。特别是西北植物研究所的同志,不管男的女的,我们一块儿上山,那时候交通都是步行,下雨也不停止,头上披一块塑料布到茶园搞调查,这种精神对我都是极大的鼓舞。”
今年4月18日下午,张淑珍来到距县城10公里的泉茗旅游度假区,这里就是当年的知青茶园,当年的65亩茶园至今已扩大到1300亩,并以此开发旅游休闲项目。
“张姨,你来了,身体好吧?”53岁的茶农李根来热情地打招呼,当年茶场里顽皮小孩,如今还在茶场里务茶。
40年前,这里是张淑珍培训茶农制茶的“基地”,7间小平房,除了一间是厨房外,另外六间地上铺上草,谁来都是铺盖卷一打开就是铺,收起来就是学习班。
在当年,种茶、管茶和采茶对于农民来说很容易熟门熟路,而制茶因为工序的复杂和工艺的精细,成了茶农面临的新难题。于是张淑珍虚心四处求教学艺,然后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讲解如何杀青如何炒青,一遍遍用双手在炙热的锅里翻来覆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开。因为那年代茶叶价格非常低,对于经历了“瓜菜半年粮”年代的农民来说,对粮食的渴求非常强烈。水沟乡2000多亩茶园全部被挖,张淑珍闻讯后赶紧给领导汇报,领导决定集体茶园不能包产到户,全部实行承包经营,从而避免了一场劫难。
茶叶卖出去了是宝,卖不出去就是草。受旧的经营体制影响,1984年底,商洛地区供销社收购的1万公斤商南茶没卖出1斤,张淑珍用半价将这批茶全部收回茶叶站,重新加工包装,仅用两周时间销售一空,还净赚5000元。
到了1986年春,供销社的人说,前一年他们赔了钱,今年一斤茶叶也不收购了。茶场的经营者急了,找到张淑珍商量对策,张淑珍召集36个茶场开会,提出组成联营公司,大家一致响应,集产、供、销一体化的“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宣告成立。当年年经营2万斤茶叶,营业额11万元,创利润2万元。2002年,茶农和茶叶企业又自发联合成立了商南县茶叶协会,发展会员1200多人。
直到1995年,才有学者将这种模式归纳为“公司+农户”。“那年头只想着怎么能够把茶场的茶叶卖出去,并不知道还有个专业名词啊”张淑珍说。
这一年国家试点事业单位企业管理,那时候茶叶站7个人,县上财政划拨经费是1万元。去年,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的资产被评估为3700万元。
1990年10月,正当公司和茶农踌躇满志准备一鼓作气大干快上的时候,张淑珍被确诊为右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经过一夜考虑之后,她决定接受手术治疗,“成功了,我继续为商南县务茶;失败了,就算是医学上的一次临床试验。”张淑珍说。
1990年11月5日,肿瘤切除手术进行了4小时40分钟,主刀的张建国教授说,手术很成功,但有一肿瘤已经破裂,癌细胞已经扩散,还要做8—12个疗程的化疗,要是早来40天,肿瘤不破就取出是再好不过的。
其实早在4个月前,症状已很明显,腹胀、呕吐、疲劳、消瘦,两腿像灌了铅似的沉重。可她连一天也不休息。就在病倒的前一个周,她还亲往南郑、镇巴等县调运茶籽,忙着新茶园的播种工作。
手术后,她只做了6个疗程治疗便赶了回来。1991年4月,正值春茶采摘期,西安做完化疗第二天的她就在职工的搀扶下艰难爬上了茶坊茶场。
1991年8月9日,曾担任商南县县委书记的老红军颜世录特意写信给张淑珍的爱人焦永才:“永才同志,昨天在陕报上看到淑珍得了癌病,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消息,使我们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特别看到她在化疗回去第二天就去几个茶园检查,这种精神使人难以忘怀,这种伟大的人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我们教育极深……”
然而,和她相濡以沫的丈夫精心照料她战胜病魔时,自己却在1994年夏天猝然倒下。面对这次沉重的打击,张淑珍度过了一个个难眠之夜,又强忍悲痛一头扎进她“种一片茶叶,富一方百姓”的事业中。
提起20年前的辛酸往事,张淑珍老人沉默了片刻,然后起身提起面前的茶壶:“来,咱继续喝茶,这是新研制出的白茶,虽然茶汤颜色很浅,但后味很足。”
“我们商南的茶叶不仅口感好,而且还能延年益寿。”张淑珍说,当时医生曾悄悄给家属透露说,因为癌细胞已经扩散,以后的日子可能不会超过5年。“如今已经过去21年,我上山下沟不比年轻人气力差,都是喝商南茶的功劳啊。”说完这话,张淑珍脸上又笑开了花。
“将来想把商南红茶作为主打产品,争取把红茶出口。最近两年要制得红乌龙、红茶、黑茶,这三种茶可以‘吃’掉春茶、夏茶和秋茶叶子,老叶子新叶子都可以用,而且有养颜养胃的功效,既增加群众的收入,又增加市场的品种,满足各阶层的需要。”说到退休后的想法,张淑珍滔滔不绝都是她的商南茶叶。
坐在一旁的原商南县政协副主席谭学礼一言道破天机:茶叶就是淑珍的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