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人商城联盟为贯彻落实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推进大会精神,根据《毕节市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行动方案》有关内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到2019年底,各类茶叶总产量、总产值分别由2016年底的0.97万吨、27.04亿元增加到1.35万吨、42亿元,增长39.2%和55.3%,带动10.12万涉茶贫困人口脱贫,促进农民每人年均增收2500元。
2017年,全市茶园面积83.5万亩,投产45万亩,产量1.1万吨,产值32亿元,综合产值37.5亿元;古茶树育苗栽培基地1000亩;带动涉茶贫困户脱贫1.8万人,人均增收2000元。
2018年,全市茶园面积92万亩,投产55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36亿元,综合产值44亿元;古茶树育苗栽培基地6000亩;带动涉茶贫困户脱贫4.12万人,人均增收2500元。
2019年,全市茶园面积100万亩,投产70万亩,产量1.35万吨,产值42亿元,综合产值50亿元;古茶树育苗栽培基地1万亩,投产1200亩,产值1500万元,综合产值3500万元;带动涉茶贫困户脱贫4.2万人,人均增收2700元。
(一)构建“三区四带”茶园布局。三区:以纳雍县、赫章县为主的出口茶原料基地;以金沙县、威宁自治县为主的高品质品牌茶基地;以七星关区、大方县、黔西县、织金县、百里杜鹃管理区、金海湖新区为主的高品质原料茶基地。四带:东线和东南线茶产业区以金沙县的鼓场街道、禹谟镇、长坝镇、安底镇、岚头镇、后山乡、木孔乡、茶园乡、源村镇、龙坝乡、清池镇和黔西县的谷里镇、雨朵镇、大关镇、协和乡、中建乡、中坪镇、花溪乡为重点的茶产业带。在南线和西南线以织金县桂果镇、金龙乡、双堰街道、珠藏镇和纳雍县厍东关乡、维新镇、姑开乡、锅圈岩乡、羊场乡、昆寨乡、左鸠嘎乡、猪场乡、寨乐乡、龙场镇、水东镇为重点的茶产业带。在中线以金海湖新区竹园乡和大方县安乐乡、六龙镇、凤山乡、星宿乡、雨冲乡、大山乡和七星关区朱昌镇、撒拉溪镇、杨家湾镇、放珠镇、野角乡、亮岩镇、青场镇为重点的茶产业带。在西线以威宁自治县乌撒烤茶区域和赫章县古达乡、哲庄乡、水塘乡为重点的茶产业带。
(二)构建“三级体系”加工布局。在2017-2019年建设以加工大户为主体的小型加工中心、以合作社为主体的中型标准化加工厂和以规模企业为主体的大型现代化加工厂的三级加工体系。在较为集中连片地区每500亩左右就近建立一个加工能力15吨左右的小型加工中心,每1000-1500亩左右就近建立一个40吨左右的中型加工厂,每3000亩以上建立一个加工能力100吨左右的大型加工厂。在茶园分布较为分散,或交通条件不便的地方要做到茶青运输30分钟车程的半径内有一个加工厂。
(三)构建“一廊两线”茶旅布局。一廊:茶产业生态长廊,连接织金洞、百里杜鹃、奢香风景区、七星关区,构成十万亩茶叶生态长廊,展示毕节秀美茶乡风貌。两线:东线以黔西为中心,形成百里杜鹃——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苗寨)——织金洞(恐龙谷)—织金古城精品旅游线;西线以大方为中心,形成支嘎阿鲁湖——奢香博物馆——九洞天精品旅游线,以奢香博物馆为主,包括古城三塔、清虚洞天生桥、阁鸦古驿道、九层衙遗址、西溪大桥等旅游资源。大方县重点发展观光茶园,打造“百里杜鹃,万亩茶海”景观,结合奢香文化主推有毕节特色的“奢香贡茶”旅游礼品茶。
1.提升茶园集聚程度。按照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和以合作社为主体的要求,推进茶园向优势区域集聚,重点打造金沙县、纳雍县两个20万亩以上茶叶主产县,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质量认证,加强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力争在2019年把纳雍县创建成国家级标准化茶叶出口示范基地,有效带动其它县区发展。
2.提升茶园生产能力。围绕茶园提质增效,以标准园创建为抓手,加强茶园肥水、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管理,促进大规模幼龄茶园尽早投产。每年培育优质高效茶叶标准园5万亩,把毕节建成为贵州生态茶叶的原料中心、加工中心,建成有机茶、茶资源综合利用等专用基地0.5万亩和茶区猪沼茶、茶林养鸡(禽)等生态茶园1万亩。
3.提升茶园观光效果。重点组织纳雍县雾翠茗香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贵州三丈水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贵州省金沙县弘丹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威宁县香炉山茶园、贵州乌蒙利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围绕生态茶园建设要求,狠抓茶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植物多样性合理布局、茶蓬规范化修剪,并加大餐饮服务业的配套建设,努力提升茶园观光效果,拓展增收渠道。
4.创新茶园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和鼓励企业与合作社合作,形成以茶叶加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依托、农户建园为主体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模式。利用贵州茶云和毕节市农业大数据平台,引导贵州省府茗香茶业有限公司、纳雍县山外山茶业公司、毕节市恒生绿色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大方县以利茶场、贵州安益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贵州金沙贡茶茶业有限公司等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茶园经营者开展茶园线上线下认购模式,让更多的网民成为茶园“合伙人”。
1.打造系列品牌。充分发挥“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地理优势和茶叶产品无污染、香高味浓、经久耐泡的特点,大力推进“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奢香贡茶”区域公共品牌打造,支持经济实力非常雄厚的企业自主打造或收购打造我市“纳雍古茶树”、“金沙贡茶”、“乌撒烤茶”等企业特色品牌。
2.加大品牌宣传。围绕“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奢香贡茶”区域公共品牌,实施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推广。把高速公路、主要茶区、旅游景区、酒店、宾馆和餐饮企业等建成宣传推广毕节茶叶品牌的重要窗口;每年开展3次以上省内外宣传推介活动,在市内组织1次以上春节或夏季斗茶活动,并邀请省内外爱茶者参加;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的茶叶展销会和综合展会,到主要目标市场投放广告。
3.营造饮茶氛围。以“奢香贡茶·香韵天下”为主题,开展不同层次的茶文化“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各县区每年至少举办5次以上、全市共开展60次以上活动。市、县两级的各类会议、活动等场合,统一采购毕节市境内生产的茶叶,营造“毕节人,吃毕节茶”良好饮茶氛围。以七星关区、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纳雍县、威宁自治县6个茶叶主产县为主,加快各类茶馆建设,发挥茶馆在引导茶消费、繁荣茶文化方面的窗口作用。
1.强化保护意识。依托《贵州省古茶树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切实加大对古茶树所具有的珍稀资源和文化价值的宣传力度,加大对群众的法制宣讲,强化舆论监督。牢固树立古茶树“活化石、活文物”的概念,不断提高广大群众自觉保护和爱护的意识。各县区在普查古茶树的过程中要积极向当地村民宣传古茶树保护的重要性,就如何保护进行现场示范(农药制配、病虫害防治、修剪管理等),提高村民对古茶树保护意识。
2.建立毕节市古茶树资源库。分布古树茶的县区应成立古茶树保护办公室,协调农牧局、配合林业局,到2017年底对全市古茶树资源情况全部排查摸清,调查核实古茶树资源分布的具体地点、面积、株数、树龄、年产量和经营主体等情况,建立古茶资源档案和古茶树资源分布电子地图,明确保护主体对象和保护范围,建立保护区、保护小区或保护点,划定保护区域,设立保护标志,强化古茶树的保护措施。
3.保护与合理开发并重。2017年:重点抓好古茶树育苗(七星关区30亩、金沙县30亩、纳雍县50亩),建成以七星关区、金沙县、纳雍县为核心的古茶树标准示范地基0.5万亩。2018—2019年:继续抓好古茶树育苗(七星关区30亩、金沙县30亩、纳雍县50亩),重点在纳雍县水东镇、金沙县清池镇、七星关区亮岩镇等地建设1万亩古茶生产基地。
(四)加工升级。以清洁化、标准化和规模为发展方向,加快推进茶叶初制、精制分工进程,逐步形成“初制标准化、精制规模化”格局,通过三年努力,着力培育20家“贵州绿茶”商标使用企业,20家初制加工企业,2家精制加工企业,2家深加工企业。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形成以绿茶为主,红茶、黄茶、名优茶和大宗茶并举,春夏秋茶并重的产品结构,2017年、2018年、2019年全市夏秋茶青资源利用率分别达到40%、55%、65%。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乡乡镇镇建园区为平台,以茶叶项目建设为抓手,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确定重点目标市场,主攻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特大城市和华北、东北、西北三大区域,全面推进以茶招商。
2.建立销售渠道网络。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引导和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建立完善销售渠道。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别在省外大中城市开设毕节茶叶旗舰店5家、8家、12家,到2019年在全国3大茶叶批发市场建立批发网点,设立毕节茶叶销售区。
3.推进电商覆盖。力争到2019年,在淘宝、天猫、阿里巴巴、京东等国内电商主流平台销售毕节市茶叶,卖家开店数量达到50家,并培育茶园线上线家。
推广“塘约道路”、“三变改革”,引导农户茶园通过入股等方式,向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集聚,让茶园资源变资产,让茶农变股东,不断壮大涉茶贫困村集体经济。每个主产县至少搞一个面积500亩以上的试点,先由金沙县、纳雍县分别试点2个,通过示范推广,让更多的茶农分享改革红利。
在各县区推动发展茶叶采摘、除草、施肥、用药专业服务公司(协会),培育一大批茶叶农民经纪人,推动茶产业关键环节的专业化分工,提高茶叶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茶叶主产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经营性服务公司(协会)从事技术培训、推广、新产品研发等服务。分别在金沙、纳雍两县成立专业服务公司(协会)1个。
各级扶持茶产业发展的资金,可折股量化为村集体和贫困农户的股金入股经营主体,获取股份权益。市、县两级应加大茶叶产品“农保贷”补贴力度,支持茶叶企业(合作社)开展茶叶气象指数保险、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探索保险的新模式。
年累计投入资金10亿元,资金由市、县两级行业主管部门指导、帮助生产经营单位通过申请扶贫产业子基金和引入社会资本解决。
增加产业技术力度。市、县两级明确专人负责茶产业工作,增强产业技术力量,保证机构与人员的稳定性,努力为基层茶企、茶农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加强市、县、乡茶叶行业协会建设,赋予其必要的职能和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协会在统一标准、品牌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协调功能,形成职能部门管理和行业协会自律相辅相承的管理体制;帮助茶叶企业实现行业自律,加强对茶叶市场的监督管理作用;为茶农提供技术、农资、融资、销售等服务,强化茶农安全的自律。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加大部门扶持资金整合力度,争取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石漠化防治专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水土保持等方面可用于发展茶产业的资金,重点加大种植基地和加工厂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品研发、良种化补贴、古茶树保护、人才培养投入力度,加大对公共品牌宣传和推广投入力度,加大示范园建设投入力度。
建立茶叶企业融资平台。建立完善的投融资担保体系和信用贴息制度,逐步建立以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财政支持、信贷扶持为辅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支柱作用,加强银企对接,为茶叶加工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搭好对接的平台。允许种植大户和茶叶加工企业以厂房、设备等为抵押,扩大抵押物范围,提高农户联保贷款的授信额度。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扩大小额贷款覆盖范围,有效为茶农和茶叶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引导和撬动社会资金投入茶产业建设项目。
创新人才支撑平台。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鼓励各级技术研发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以产业基地为依托,领办创办茶产业经济实体,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