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爱今生之深宫红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尤其是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为此,山西省出台并实施了《山西省“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发展规划》,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山西省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为构建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统一的地方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规划》坚持底线思维、项目带动、全链条协同联动和创新驱动,实现高站位系统推动、高起点转型升级、高标准提质增效、高水平绿色发展。”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李辉介绍,按照有关要求,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组成立,制定编制工作方案,加强统筹协调,细化工作任务。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经过调研、座谈、研讨、论证等多个环节,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及各市意见建议,并与国家和山西省“十四五”规划相衔接,使《规划》围绕中心大局、紧扣时代主题、立足特色优势,既有前瞻性、引领性、指导性,又有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
《规划》共9章28节,设立12个专栏,以“五大行动、六大工程”重点任务为抓手,突出六大发展目标,形成5大类22项指标。
《规划》贯彻落实习关于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储备核心职能,以深化储备粮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在增强储备实力上下功夫,切实提升山西省粮食储备安全保障水平。
“特别是在优化粮食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方面,山西省建立以省级储备为主的省市县三级储备安全保障体系。”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处处长柴良霞介绍,政府储备以口粮品种为主,适当兼顾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鼓励粮食加工企业建立社会责任储备。健全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不同层级、不同性质储备相结合的协调机制,制定地方粮食储备分级动用方案,确保地方粮食储备调得动、用得上。
为了推进储备粮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山西省实行政策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完全分离,完善储备粮轮换机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粮食储备管理,夯实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
“同时,结合粮食生产、流通形势,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升功能为重点,淘汰一批年久失修、老旧落后的仓储设施,改建、扩建和全面提升一批粮食储备库,补充建设一批成品粮储备库,健全布局合理、运转高效、功能齐全、绿色环保的仓储设施网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法规与规划处处长李忠平表示,山西省持续实施粮食高标准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升级改造粮食仓储设施设备,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提升信息化水平,优化库区整体功能,健全粮食仓储现代管理体系,提高收储环节粮食品质保障能力,实现由传统的“四无粮仓”向“四化粮库”跨越。
面对山西省粮食总量平衡、结构失衡,产粗吃细,口粮自给率低,品种结构矛盾等现状,持续加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依据《规划》,山西省不断提升粮食保供稳市水平。“一方面,我们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统筹抓好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另一方面,拓宽农民售粮渠道,坚决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柴良霞介绍,为优化为企服务,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山西省出台了《山西省粮食收购管理办法》,指导做好企业粮食收购资格备案。同时,创新粮食产销合作形式,举办好粮食产销衔接会、优质粮油产品推介、招商引资等活动,与粮油主产区建立稳定有效的合作机制,调优山西粮油品种结构,做大山西特色粮油外销市场,扩大山西省优质粮食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完善粮食统计制度,优化数据采集、分析,实现数据资源互通共享。完善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密切关注粮油市场动态,及时发布粮油供求和价格信息,加强粮情监测分析、预调微调和预期管理,提升市场分析研判水平。
李忠平介绍,为构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山西省按照京津冀、环渤海、“一带一路”、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布局和“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根据山西省粮食的流量和流向,结合山西省地形南北长、东西短的特点,以省会太原为中心,以大同、临汾、长治为重要节点,布局小麦(面粉)购进、大米购进、食用油购进和玉米销出4条粮食物流通道。利用区域资源禀赋、区位交通优势、粮食产业基础等条件,整合优化存量设施,建设粮食物流产业园区,优化粮食物流设施,提高粮食物流效率。
在增强粮食质量监测能力方面,山西省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管控制度,实行收购、储存、销售粮食质量和食品安全指标检验监测制度,提升企业粮食质量安全检验能力,严控粮食收购入库关、储存管理关和销售出库关。修订完善《山西省粮食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粮食流通质量追溯体系。建立完善“山西好粮油”标准体系和杂粮标准体系。
在强化粮食流通执法监督方面,山西省建立了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地方储备粮日常监管,完善粮食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随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最大程度减少了对市场主体的干扰,提高监管效能。
山西省还全面开展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行动,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指导和帮助农民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减少农户储粮损失率,研发推广应用各环节节粮减损技术。开展世界粮食日、粮食安全宣传周、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推进开展爱粮节粮“六进”活动,创建爱粮节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和粮食科普基地,在全社会营造爱惜粮食、节粮减损的良好舆论氛围。
“十四五”期间,山西省将充分发挥粮食资源优势,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产业融合发展要求,畅通粮食“产购储加销”各环节,完善粮食加工体系,创新发展模式,引导粮油加工业合理布局,积极发展特色杂粮产业,大力发展主食产业化,推进产业升级,指导山西省粮食产业有序、健康、绿色、持续发展。
“增强粮食产业核心竞争力,需要从优化粮食种植结构、促进粮食加工转化、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发展。”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产业发展处处长程虹表示,按照《规划》,一方面,稳定玉米,增加小麦,扩种大豆,晋南地区布局小麦种植基地,晋东南、晋西北布局谷子种植基地,东西两山及晋西北布局高粱、燕麦、藜麦、红芸豆、甜糯玉米等杂粮种植基地。另一方面,围绕主食糕品、功能食品等产业集群和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建设,布局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特优原料供应基地。还要按照“做强玉米、做精小麦、做大杂粮”的总体目标,以饲料玉米、专用面粉、优质杂粮为重点,支持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促进粮食加工转化。依托“南果中粮北肉”出口平台和“东药材西干果”商贸平台,培育粮食产业强县,支持和认定龙头企业。以《山西省省级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管理办法》《山西省粮食产业强县(市、区)认定和管理办法》为政策依据,积极开展认定工作。同时,推动园区功能链入中国杂粮交易网、太原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等,实现要素集中、功能集成、资源共享。
程虹介绍,在实施粮食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中,主要从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以及发展主食糕品产业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鼓励龙头企业向上下游两端延伸产业链条,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开展规范化种植,着力优化粮食供给,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培育企业标准领跑者,引导粮油加工企业改进工艺设备,提高产品品质。以“山西小米”品牌和“山西主食糕品”品牌为核心,推进品牌培育和整合,打造更多名优品牌。坚持“安全、优质、营养、方便”原则,树立“山西主食糕品,时尚杂粮美味”理念,以“山西主食糕品”品牌创建为引领,加快推进山西省主食糕品产业发展,努力构建多元化、便利化、多层次的现代主食产业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