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剑奇缘之藏剑山庄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如今,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挑战。近日,民政部发布的《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978万人,占总人口的14.9%,我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社会。如何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关怀和支持,让他们在晚年绽放更美的人生,已经成为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退休后的老人选择“退而不休”,他们有的继续在多年从事的行业中发挥专长,有的选择在社会公益性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又有哪些不一样的收获?一起来看。
湖南长沙退休教师 江荣光:我当班主任教高中的数学,31年,有感情。孩子们天真活泼可爱,所以我就觉得很高兴,愿意来工作。
江西吉水县黄桥小学退休返聘教师 郭庆:他们都喜欢围着我,都叫我“爷爷老师”。天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劳动、打球,使我感到自己年轻了好多。
江西安远县退休教师 黄圣经:人退休,思想不能退休。我尽自己的余热为社会做一点小小的工作,这就感到很满足。
天津退休职工 吕文霞:我们有时候摆单车,因为这是单车投放点。要是下雨了,下了霜,下雾了,我们就去擦单车。我老了,我对社会还是有用的。
山东济南市民 王速成:我担任了我们社区智能化信息传递平台的主要负责工作,我们在第一时间把社区周边老百姓身边的好人好事传递到每一个手机当中。
公共营养师 邓志红:互联网让我的服务范围更加广,比如说痛风病人,他们就在说我能吃豆腐吗?我就做成短视频,受益人群更多。
天津退休职工 社区志愿服务成员 谭家莉:我们虽然年纪也这么大了,但是我们觉得自己还是挺有用的。不管你服务于别人,服务于社会,最终好像受益都是自己。
江西吉安市吉州区退休干部 廖玉秀:在调解工作中,每成功调解一例案件,双方当事人的认可比什么奖励都让我开心,心里很有成就感。
山东庆云县退休教师 杨连印:要说我这十几年来,在公益服务方面,所得到的收获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快乐了孩子们,快乐了自我。
南华大学老科协副会长 苏琦:在中学时代就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我怎么度过人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瞬间就过去了,唯有努力地进取才能够度过自己的一生。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人们对于老年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从刚才的短片中我们也感受到,老年人除了基本生活需要之外,还希望继续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在湖南常宁,80岁的农业技术专家赵中福老人依然奔忙在田间地头,退休多年来,她跟老科协的同事们先后培育20多个水果优良品种,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被果农们称为“水果奶奶”。
每年下乡200多天,是赵中福退休后的工作时间表。在她的办公室里,常年放着随时准备出门用的一双旧套鞋、一把雨伞。农民遇到什么问题,只要拨打电话,她就会立即赶过去。
最近正是火龙果收获的季节,一些客商反应种植户李成生家的火龙果不够甜,李成生赶紧打电话请赵中福老人来基地看看。
农技专家 赵中福:从两个方面解决,一个就是肥料里面要增加氨基酸微量元素。第二个还要删一点果枝。
果农李成生跟赵中福认识已经快15年了,在2009年刚开始种植水果的时候没有经验技术,经人介绍认识了正准备回老家安享晚年的赵中福。赵中福利用专业知识帮助李成生解决了困难,没想到一传十、十传百,找她请教问题的人越来越多。
农技专家 赵中福:我当时的想法是能够帮一点就帮一点。现在条件好多了,以前下乡我们要坐车,没有车,有时候就搭摩的,现在可是好了,他们都开上了小汽车来接我。再一个从微信里面,马上就发给我看,这是个什么虫,这是个什么病,我就直接从微信里面告诉他。
果农的需要,让赵中福留了下来,一干就是15年。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60多岁的她又开始学习。多年来她一直坚持记笔记的习惯,每次下地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把当天的经验记下来,如今,她已经积攒了厚厚的十几本笔记。
农机专家 赵中福:对知识要不断地更新,像我学的知识都是60年以前的知识了,这个知识现在不能够满足大家。我向青年人学习,像农民学,知识要更新的。
这些年她几乎走遍了常宁市的每一个村庄,指导农民培育新品种,在她的帮助下,很多农民靠种水果发家致富。虽然常年跟水果打交道,但由于身体原因,赵中福自己并不能吃甜食。她说,做这份工作的甜,来自看着一个个家庭因为种植果树改善了生活,改变了命运。
农技专家 赵中福:心里很高兴,你看昨天那一户,就培养出了3个大学生,你看那很不容易。他又没做什么生意,完全是种地。我很欣慰,如果我们的农户都像他这样,那常宁能不好吗?
在浙江宁波鄞州区百丈街道的潜龙社区,有一个“老吴帮邻工作坊”,这个工作坊由几位退休老人自发成立,专为周边居民服务,“顺便做点好事”是他们的口头禅。义务修伞、修手表、补鞋……没有什么可以难倒他们,街坊邻居都叫他们“全能男团”。
“老吴帮邻工作坊”最早的发起人是今年78岁的吴苗旺老先生,过去他是个经验老到的电工。他所在的小区里老人居多,都比较节约,家里小家电坏了都不舍得丢,吴老先生就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楼道里的邻居义务维修家电,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2012年,在社区的帮助下,老吴成立了工作坊,从此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每天来工作坊“上班”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
浙江宁波鄞州区百丈街道潜龙社区居民 吴苗旺:我年轻的时候单位里出差跑供销,全中国都去过了,现在工作坊这样子搞搞,蛮开心。年纪大的人都比较节约,他们拿来了,我想办法一定给他们修好,修好以后,人家开心我也开心。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近几年,随着“业务范围”越来越大,工作坊里又增加了几位老伙计,他们都是社区里的退休老人,而且各有专长,有的擅长修缝纫机、修钟表,也有的擅长木工活。几位老人在工作坊里各司其职,相互作伴。
浙江宁波鄞州区百丈街道潜龙社区居民 陈益标:后来工作坊越做越大了,有人路挺远的也来了,给他们帮忙我看到人家很感动的样子,自己也很开心的。
浙江宁波鄞州区百丈道潜龙社区居民 孙德璇:比过去在家里充实多了,人家的快乐也是我的快乐,人家的方便也是我的方便。我们出了一点小力气,人家可以方便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