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女星潜规则全集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的本义是“止息”“停留”的意思。“处暑”表示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暑气开始消退。处暑属于真正气象意义上的节气变化,从这天起,天气开始转冷。有诗云:“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意思是处暑之后,就有了阵阵凉风,这种舒服惬意的感觉是千金都买不来的。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祝“七月半”的民俗活动。“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活动,俗称“作七月半”,在水中放河灯,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常会在此节气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欢送渔民出海,期盼渔业丰收。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在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后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出伏过后虽然中午依旧热,但是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处暑节气之后,“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秋令与肺气相应,秋天燥寒最易伤肺,呼吸系统的慢性疾病也多在秋末天气较冷时复发,如果秋天没有养好肺气,冬天更容易发生各种疾病。这个季节养肺不仅要清肺润肺,还需要益气补肺。
秋令时节,最需要润肺,燥则润之,可以用沙参、麦冬、天冬、杏仁、百合、秋梨、荸荠等。以防止秋燥伤肺,使肺气得清,呼吸平和。此外,燥易伤阴,多食养阴食物,芝麻、蜂蜜、梨、葡萄、莲子、银耳等食物都有养阴生津的功效,平时可以多喝些冰糖银耳汤、冰糖雪梨、百合莲子汤、山药莲子汤、芡实山药羹等,来帮助养阴润肺。
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有时懒洋洋的,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乏”。出伏之后一直到处暑节气,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人。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若有比较严重的睡眠问题,可以尝试中医调理。
进入秋季,首先要调整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早健康。睡好子午觉,遵循“阴精收藏,收敛神气”的养生法则,适当增加睡眠,可在冬天来临之际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居住环境要确保通风,白天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宜开空调,入睡时切忌贪凉,以防寒湿之邪浸入人体。
处暑后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
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加大,宜进行慢跑、太极拳、五禽戏或作呼吸吐纳、扩胸运动等锻炼方式,以似有汗出但不疲倦为度,有助于机体内气血通畅。
秋日可练“漱泉术”,即每日清晨洗漱完毕,用舌在口中搅动,等到口中唾液增多,漱练数遍后,分3次咽下,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对预防秋燥大有裨益。
出伏以后,温度会逐渐降下来,30℃上下的温度适宜霉菌繁殖,而且出伏以后的雨水会逐渐增多,只要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便会在媒介物上生菌。霉菌生活力很强,一般温度在25℃30℃、湿度在80%以上并有充足的氧气,便会生长繁殖。
三伏天时空调开得多,通风次数少,病菌易聚集室内,出伏以后要注意勤通风,换秋装前建议把衣物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晾晒一下。有条件的可以用电熨斗熨一下,以减少衣物上的水分。衣物挂起来要保持一定的间隔,以保证良好的通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