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炒作2023年以来,国内部分中药材价格出现异常明显上涨。天然牛黄价格飞涨、药农10分钟销售52万元中药材、中药材市场淡季药材价格仍大幅上涨等相关信息进一步引发业内及网民关注。舆论主要聚焦中药材价格上涨情况、药品供应情况,分析价格上涨原因及该事件对中医药行业的负面影响。
2—4月,微信公众号“药通网”发表《这些药材又涨价啦》《涨涨涨,这些药材又涨价啦》《中药材涨价背后的机密》等多篇报道指出,春节过后,党参、紫菀、麦冬等诸多中药材价格出现上涨。而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部分药材种植面积大幅减少,产量明显降低,导致价格上涨;二是部分新产药材上市,商家大批买进,推动价格上升;三是随着经济复苏,部分投资者购入中药材作为投资产品,导致部分中药材品种价格上涨明显。
微信公众号“央视财经”发表《涨价近50%!部分中药材价格上涨!怎么回事》称,今年春节过后,部分中药材品种的价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有的品种甚至涨价近50%。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称,近年来,部分中药材的市场供需出现不平衡,推动了价格的上涨。此外,今年三月中旬,河南省、陕西省等地突降大雪,对于处在生长关键期的山茱萸、辛夷等中药材影响较大,价格预期也有所增加。
该阶段网民关注度较低,仅在微博平台有部分网民反映,中药材价格明显上涨。如“最近中药材涨价太猛了”“中药材涨价了,汤料齐齐涨价”“喝中药调理身体,同样的方子拿药,最近贵了好多”。
5月14日21时许,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栏目发布《关注高端中成药价格》报道称,数据显示,自2023年3月以来,天然牛黄的价格已经从每公斤50余万元涨到80余万元,而且无论是天然牛黄、体内培植牛黄、体外培育牛黄还是人工牛黄,都面临供应紧缺的问题。此外,当归、党参等中药材价格也普遍上涨。相关报道被央广网、中工网、环球网、红星新闻、上观新闻等多家媒体转载。
该阶段,媒体除了进一步关注中药材涨价情况及原因外,也开始关注药材价格上涨对中药行业的影响,并认为中药材价格会逐渐恢复稳定。
阶段三:央视财经再次报道相关问题,引发行业及网民进一步关注,舆论关注度上升至最高峰
6月24日21时许,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栏目发布《“淡季不淡”的中药材》报道称,今年中药材市场一反常态,虽处淡季,价格仍在上涨。最新的中药材综合200市场价格指数已达到了3570.12,月涨幅超10%。近一个月,部分药材价格涨幅超过50%,有药农表示,仍有诸多品种药材价格仍在持续攀升。相关报道被央广网、中工网、中国新闻网、每经网、北青网、财联社、第一财经、21经济网、极目新闻、上观新闻等多家媒体转载。此外,6月24—25日,#浙江一药农卖元胡10分钟赚52万元#登上百度及今日头条热搜榜,进一步引发网民关注。受相关信息影响,6月25日,舆情达到监测期内最高峰。此后,受其他媒体对该问题的持续关注,舆情连续出现波动。
一是关注中药材产能、库存及市场流通情况。如《中国中医药报》刊发《中药材价格异常上涨,原因为何?如何破局?》称,从中药材产能来看,整体并不存在明显缺口。2022年,国内中药材供应基本面仍然是供大于需。2009—2022年,国内中药材供给量平均增速4.19%,低于需求增长的4.85%,但由于静态库存,整体理论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缺口并不明显。
二是关注药材涨价对整个中医药行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如微信公众号“中新经纬”发表《中药材涨成“金融药”:谁制造了这场“价格狂欢”?》称,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原材料价格暴涨,部分中药企业除保障集采品种生产外,其他产品已被迫减产甚至停产,企业员工也面临失业问题。同时,也有很多中药诊所、药店停止采购。此外,部分药农也表示,由于土地成本、人工成本、仓储大幅上升、销售量持续走低等原因,已准备放弃种植中药材。
微信公众号“21世纪药店”发表《中药材价格暴涨,引发零售终端连锁反应》称,业内人士表示,药材价格的暴涨已经带动零售端的价格上升,如果涨价势头不减,必然会影响相关企业销量,中药零售业将面临严重打击。
微信公众号“第一药店财智”发表《中药价格暴涨,大批药店受影响》称,药材价格的暴涨已经带动销售端价格上升,为保障药材质量,连锁药店的价格上涨尤其明显。因此,有消费者选择去购买便宜的“药材”。业内人士指出,由于部分中药属于农副产品, 表面看和饮片差不多,但实际的检测检验标准相差甚远,消费者并不清楚其中差异或欠缺辨别能力,为图便宜而用的“药材”不仅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对于保障药材品质的企业,也会因业绩不佳而深受其害。
三是关注此次事件背后的资本推手。如微信公众号“赛柏蓝”发表《谁是中药材涨价的推手?》称,此次事件中,涌入中药材炒货大潮的,不仅有“大资本”,还有“小家庭”个人投资者。为迎合各类投资者投资需要,2023年后,仅安徽省亳州市就多出十余家“中药材信息咨询公司”,这些公司与正规信息咨询公司相比,没有药材产地、市场及品种分析等信息,也没有政策法规咨询、正式网站等服务,仅通过帮助投资者与药农或药材商人对接收取佣金。随着这些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开始不断向河北省保定市安国市、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等中药材市场设点经营。业内人士表示,这样的“中药材信息咨询公司”极大的推动了药材价格的不合理上涨。
《成都商报》刊发《中药材炒成“金融产品” 谁是推手》称,此次药材价格不合理上涨的原因是“游资”(即投机性短期资金)涌入行业炒作。由于中药材市场持续火热,大量资金涌入将中药材炒成了“股市”。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也有众多地产老板、煤老板等“资金大户”加入囤货大军,进一步加剧了药材价格不合理上涨。
四是呼吁构建市场平抑机制并呼吁从严处罚。红星新闻客户端发表《“300多个常用药材有200个在涨”,中药材反季狂飙,专家建议以反垄断法立案调查》称,专家指出,以现在的中药材市场情况,相关部门可通过《价格法》和《反垄断法》调查恶意炒作、囤积居奇的行为。如果中药材批发商之间有串谋,有信息交互,有协同,相当于有垄断协议,应适用反垄断法来规制。如果是自主决策,随行就市的,那也可以考虑适用价格法。同时,以反垄断执法角度看来,哪怕100种中药材中有1种是因为囤积居奇涨价,那也是该处罚就处罚,且绝对应该从严处罚。
五是关注药品价格回落情况。如齐鲁壹点客户端发表《十种中药九种涨价,中药材价格暴涨后,部分药价开始“退热”》称,7月以来,已经有部分中药材开始了价格回落。据7月21日相关数据显示,当日价格上涨的中药材有34种,落价品种有28种。部分商户也表示,虽然还有多种药材价格仍在上涨,不过目前也有部分品种价格趋于平稳,有些价格已经开始下降。对此,业内人士指出,现在药材价格高峰期已过,今后价格会逐渐“退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