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龙女新传发展数字经济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人民群众富裕的必由之路。7月1日施行的《湖北省数字经济促进办法》提到,应当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希望的田野上,数字助力乡村振兴“腾云驾雾”。眼下的湖北乡村,数字化技术正渗透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政务服务以及乡村旅游等多方面,助力乡村高品质建设,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即日起,本报开设“云上乡村 数字惠民”专栏,充分呈现数字经济在乡村的生动实践。
一棵樱桃番茄植株,能长四五米高,一茬结果高达200余个,售价是普通番茄的两倍;
生菜长在水面上,从种子到餐桌不到50天,生长周期比土培生菜缩短三分之一,且摘下来不用水洗即可食用;
这些都是湖北番茄公社数字农场(以下简称“番茄公社”)的实践成果。该农场位于应城市三合镇西头村,2021年由湖北富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引进以色列现代数字农业技术,致力打造全省高标准数字农业产业园。7月4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前往探访。
进入智能化苗圃大棚,得打开两道门。第一道门打开后,来客要先进行脚下消毒、清洁双手,避免将病菌带入,随后才能正式踏入棚内。
正值正午,育苗农艺师李修璜刚打开移动喷灌设备不久,被水雾滋润的秧苗显得更加青翠欲滴。
李修璜是一名“95后”,大学学的机电专业。在此之前,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去种菜,做的还是最精细的工作——育苗。
李修璜在河南农村长大,家里一直都种植大棚蔬菜。在他的记忆里,家里都是用土棚育苗。每到育苗时期,家人每天都得去棚里看长势和出芽率。“从老天脸色就能看到家人脸色。”李修璜打趣道,若老天突然变脸,棚内温度突然过高,很容易出现烧苗;一旦高温高湿,很容易产生病害,便会出现短时间内植株的大面积死亡。
有了从以色列引进的自动化播种机,工人们只需将一个个空秧盘整齐有序地放到输送带上,便会自动填入营养土、洒水、播种、再覆土。当育秧盘制作完成后,工人再将育秧盘送到苗圃。
大棚里安装了卷膜、排风扇、湿帘、循环风机、遮阳网、补光灯、加热系统、移动喷灌等设备,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节,以满足幼苗对温度、湿度、光照、水分、养分等条件的需求,保证健康生长。李修璜只需设定、调整好棚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参数即可。
与土棚育苗相比,智能化苗圃生产的种苗更优质健壮,移栽成活率可达95%。通过控制环境条件,可实现幼苗全年不间断生产,全年可供应600万株优质种苗,覆盖3000亩蔬菜基地的种苗需求。
幼苗长到四叶一心时,便可移栽至种植大棚。进入蔬菜成长期,最重要的就是灌溉和施肥工作。在番茄公社,这些工作都由“数字大脑”完成。
番茄公社中控室,相当于农场的“数字大脑”,可以看到农场的品类分布、种植点位以及各项设备的运行情况。而这些数据,来源于棚内安装的各种采集数据的传感器以及摄像头。大棚充满现代科技感,平均每1000平方米有10个传感器。
“传统方式种植,肥料浓度往往靠农民的经验把握,浓度高了会烧苗,低了又营养不够,成品往往良莠不齐。”番茄公社技术总监刘泉介绍,每种蔬菜都有最适合生产的环境和水肥参数,中控室大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的累积和分析,可以建立最适合作物生长的种植、环境控制、水肥等模型,从而实现标准化种植。
在番茄种植大棚内,每株番茄都配备一根滴箭。根据番茄植株的生长阶段,技术人员提前调配了水肥营养液,并在电脑端设置了施用量和次数,每隔一段时间,系统就会自动精准滴灌施肥。
此外,“数字大脑”通过检测温度、湿度、光照等实时情况,指挥对应的智能设备工作,极大降低了人力的投入,提高了种植效率。刘泉介绍,除了在育苗、移栽和采收期增加人手外,一个工人就可以独立管理3000平方米的大棚,番茄年产量最高可达50吨。目前农场已建设20个智慧大棚,拥有15名技术人员以及20名工人。
从播种、育苗再到田间管理,番茄公社已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目前番茄公社正在协调科研院所的力量,研究无人机采摘。通过给无人机配备传感器,工作人员只需用手机发出指令,无人机便能自动识别水果成熟程度和直径大小,实现24小时作业。
这里是数字时代下的一块试验田,新一代的农民正在用数字化的密码创造新的纪录和奇迹。
值得关注的现实是,大力推广农业数字化技术,最大的障碍不是技术,而是成本。该农场引进的以色列大棚,造价高达600万元,好用,却也让人望而却步。
对于农民来说,数字化、科技创新、产业转型这些词汇离他们太远,更多农民关注的是,是否有可以负担得起的数字化技术,换来收入增加。
眼下,刘泉正在试验另外两种大棚,用国产化数字化技术全部替代进口技术,降低成本,且保证效益,让更多的农民愿意用、用得起,期待实惠又好用的智慧大棚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