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铃乓啷跌啊跌倒刚给学生上完课,刘雯雯匆匆赶来外滩的墨音MOIN工作室。这是个包含录音棚、排练室、演出厅等场所的多元化音乐项目空间。
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你很难把这个高个儿、皮肤白皙、声音温温柔柔的姑娘和唢呐联系在一起。
然而,“中国第一位唢呐博士”、“首个登上悉尼歌剧院的唢呐演奏者”,是她为大众所熟知的标签。
为了改变人们对唢呐“红白事专业户”的刻板印象,她做了很多努力——去国际舞台演奏、探索跨界表演形式……
但这还不够。她很希望有一天能像自己欣赏的钢琴家王羽佳那样,穿着非常现代的礼服,拿着酷炫的唢呐上台,做一场完全自由的表演。
她生在唢呐世家,父亲是小铜唢呐的第7代传人,母亲是唢呐咔戏的第12代传人。这样的家庭背景,别人觉得她是“天选”。
其他小朋友学钢琴,学跳舞,学各种感兴趣的东西,刘雯雯的妈妈却和她说: “你的胎教音乐就是唢呐,你就该吹唢呐。”
初学时吹不好,声音又响,刘雯雯自己不满意,邻居也不开心,三天两头找来吵架。“难听”、“吵死”这些刺耳词汇,贯穿她幼年的练习时光。
没办法了,妈妈只能把她带去室外练,去河边、树林、植物园,冬冷夏热,蚊虫肆虐。
“我手这么举着吹,就看到很多虫子落在上面,经常眼看着那个包就起来了,但妈妈在边上,我是不敢动的。”
六一、校庆之类的演出,本是孩子们才艺展示的平台,却沦为她的童年噩梦。那时候,她最怕听到班主任说:“刘雯雯,你上个唢呐。”
这种不自信一直伴随到她上大学,“刚进大学,在我们唢呐圈子里还是自信的,但出了这个圈子,我还是觉得会被学其他乐器的人瞧不起。”
传统意义上的快乐童年,包括她在内的很多琴童都不曾拥有。只是除了枯燥的练习外,刘雯雯吃的苦,更多来自于家庭的压力。
刘雯雯的父母培养她吹唢呐,单纯只是为了传承这门艺术,一门不赚钱又吃苦的艺术。
有回她在国家大剧院演完一场重要音乐会,结束后大家准备去庆功宴放松,却怎么也找不到刘雯雯。
后来才知道,她又被妈妈叫回酒店训了。“她告诉我,你今晚这个动作还不够好,那里还可以吹好一点,教育了我两个多小时。”
父母也开始反思,一门心思让她从小学这个,别的都不让碰,是不是把路走窄了。
读研期间,刘雯雯在一次录音时结识了谭盾,被邀请参与管弦乐队改编版《百鸟朝凤》的世界巡演。
26岁登上国际舞台,还是在悉尼歌剧院,刘雯雯起初很紧张,光是在大红裙上绣牡丹还是凤凰,就纠结了好一阵。
谭盾告诉她,就穿白色长裙。穿漂亮的西式礼服,拿最民间的乐器,演奏中国民间最传统的音乐,身后是西方交响乐团伴奏,这种反差画面会很震撼。
她在那版《百鸟朝凤》中,加入了从母亲那学来的民间咔戏技巧,用震动声带模仿公鸡和母鸡叫。鸡鸣一出,身后的乐手都难掩惊异的神情。
后来,刘雯雯跟着作曲家关峡,把《百鸟朝凤》带去了俄罗斯圣彼得堡。当时台下坐着俄罗斯著名指挥家瓦莱里捷杰耶夫。
演出结束后,捷杰耶夫在后台找到刘雯雯,激动地问她是如何用唢呐吹出那么复杂的声音。
那些来自大师的认可,让刘雯雯感到非常自豪,也给她注入了很强的信心。她开始从使命感中获得快乐了。
现在,刘雯雯的“炸场子”演奏视频,时不时就在社交平台被转发出圈,评论依然不乏充满刻板印象的调侃。
这些声音伴随着刘雯雯成长,她在抵触中逐渐习惯。如今,她也是打心眼儿里释怀了。
2020年,为了考上上海音乐学院的唢呐博士,刘雯雯每天苦练十几个小时,甚至吹出了腹肌。
读博期间,学业、演出、教学几乎填满了她的生活。偶尔她喜欢去新天地逛个街,但大部分时间,她选择把有限的空余时间用来健身。
最近,她痴迷于爬楼梯,从底层爬到30层,40分钟能爬个4趟。也不完全是为锻炼吹唢呐的体力。“毕竟,女孩子永远在减肥。”
前两年,刘雯雯的学生闫永强参加《明日之子》,把唢呐与摇滚、电音结合,每次出场都燃爆全场,粉丝们叫他“唢呐王子”。
她很鼓励学生做一些创新:“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能让更多人看到、关注唢呐,我觉得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儿。”身为教师,她偶尔也会提醒学生们,先把基础打稳。
在自己的独奏音乐会上,她会把更多空间留给当代的、比较前卫和先锋的作品。有一次返场,她演绎了一曲爵士风《日与夜》,把唢呐吹出蓝调风情,让人惊艳。
事实上,位于圆明园路133号2楼的墨音MOIN工作室,不止有录音棚等空间,其核心是编曲制作、录音混音、声音设计等现代应用音乐课程。在熟悉的音乐氛围中,刘雯雯显得很放松。
不过,这是她为数不多的放松时间。结束采访,她也要回到学校给学生上课,进行自己的练习。接下来的演出,还有很多新作品要准备。
在中国唢呐领域,刘雯雯几乎走到了顶端。但她仍然每天不停地重复训练,坚持健身,保持最佳状态;仍然每个阶段都有很多大胆的想法努力去实现。
事实上,正是有这样一批以刘雯雯为代表的年轻音乐艺术家,甘愿背负重任,不断打破桎梏,以一腔热血,为唢呐这件传统乐器,搏出了一个拥有无限可能性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