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曲艺中广网北京4月8日消息(记者罗布次仁)西藏日喀则地区年木乡夏胡达村党支部书记丹增,是一位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能手。去年一家种瓜菜,挣了5万多元。改种田为种蔬菜,他的致富行动曾经被不少乡亲认为是不务正业。他不言放弃,最终用行动改变了藏家农户的传统观念,带领全村农民走上了富裕路。中国之声大型系列报道雪域高原格桑花,今天为您讲述丹增书记以蔬菜大棚引领藏家新生活的故事。
初春的西藏大地,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农忙景象,各种农机的轰鸣声与辛勤耕作农民的歌声交相辉映,演绎出新时代浪漫神奇的田园凤光。从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沿雅砻藏布江往东驱车20公里,我们来到日喀则蔬菜种植基地年木乡夏胡达村,采访蔬菜种植能手、村支部书记丹增。
丹增夫妇俩正忙着在自家大型温室大棚内培育西瓜苗。“小心苗子,不要把塑料压得过重,还要注意喷洒防虫剂。
”掀开大棚的门帘,我们见到了高个子、头戴毡帽、上身穿着藏式氆氇外套,笑容满脸的丹增。他带着我们观看大棚内一排排绿油油的秧苗,就好象一位得胜的将军检阅自己的队伍,黝黑的脸颊上挂满了一道道喜悦的皱纹。丹增不无自豪地说:“我们种的菜一般在西藏农耕年之前已全部销售完了,开春时我们就种西瓜。去年我们一家种瓜菜,挣了5万多元呢,绿色食品,大家都很喜欢。”
性格开朗的丹增,没有忘记几年前刚开始发展蔬菜大棚种植时所遭遇的挫折。2003年,看到人们对绿色食品的喜爱,丹增连同村里几个思想比较活跃的村民,一下子承包了54亩土地,购买材料,建起大棚,种植土豆、莲花白、青椒等几种常见的蔬菜。正当丹增他们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夏胡达村谣言四起:“睡在大棚里会死人的”、“杀虫保菜背佛理”;有些村民不理解,趁着夜色砸坏蔬菜大棚;当初与他一起种植蔬菜的几位农民,也挡不住闲言碎语的压力,渐渐跟他疏远起来。丹增非常窝火,但也只能默默忍受。他说:“刚开始群众的抵触情绪很大,乡里免费提供种子,市里派来技术人员指导,群众也不愿意种菜,一些种了菜的也不给菜地浇水,只有我和几个乡领导轮流下去察看。”
说到此事,丹增扭头回望身后的爱人普尺,半开玩笑地说,那时不但村里人反对,连我家的阿妈也瞧不起我。腼腆的普尺低着头,嗤嗤地笑了起来。她说:“我们历代以种田为生,突然听说把土地拿去种菜,我觉得他是异想天开,害怕不但粮食没有收成,连牲畜的草料也得不到保障。”
2004年,困难中坚持下来的丹增,初获蔬菜丰收。丹增带着自家大棚种植出来的新鲜蔬菜,第一次走进日喀则菜市场。还没等他摆完摊,众多市民纷踊抢购,不到一袋烟的功夫,菜卖完了,头一回就挣了4500元。丹增说,看到自己的坚持获得了成功,那天晚上他高兴的难以入睡。
丹增种植蔬菜的榜样效应,迅速在夏胡达村传导,很多村民纷纷要求加入蔬菜种植行列。今年40多岁的多朗就是其中的一位。多朗说,以前听说过种菜致富,但是从没有亲眼见过,现在靠种植蔬菜致富的榜样就在身边,再没有不信的道理。他说:“2004年种植蔬菜开始,改变了我的看法。去年我家光种西瓜,收益就达3000多元,由于去年赚钱了,今年增加了1个大棚,现在共有3个大棚。”
如今,夏胡达村100多户人家都拥有了自家的大棚,蔬菜瓜果种植品种也从过去的3种拓展到了几十种,实现了春种瓜果、冬种蔬菜的耕作模式。随着蔬菜瓜果种植规模的扩大,夏胡达村还办起了无公害蔬菜公司,实行了公司化经营。丹增说,现在藏家生活真的富起来了。“在没有种植蔬菜之前,我们村年人均年收入是996元,调整结构种植蔬菜以来,今年我们村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332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