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震听说过田地抛荒,却鲜见崭新大棚成片抛荒。连日来,记者走访武汉市东西湖区、黄陂区时却发现,一些财政补贴上万元一亩的蔬菜大棚,竟空置3年都没有种上菜,而是任野草疯长。
22日,记者在东西湖区东山农场看到,公路两侧分布着成片的蔬菜大棚,其中一部分披上了白色的塑料薄膜,棚内的蔬菜若隐若现,而另一部分却裸露着“钢铁骨架”,赤条条地扎在荒芜的土地上。“这些大棚荒两三年了,长满野草,怪可惜的。”周边农户对此也表示费解。
荒置的大棚绝非此处才有。在农户的指引下,我们来到该农场陈家冲大队二小队,几个杂草丛生的大棚十分惹眼,半人高的野草掩盖了大棚的入口,几乎迈不开脚。78岁的农民马世河的家离大棚仅一步之隔,他说,这块地从2013年建好后一直没人管。老人以为记者是来租地的,他暗示,村里的空置大棚多着呢,每个租金在1300元左右,如果想租就去找大队。
在东山农场七支沟的公路边,几位工人正在拆卸一片闲置大棚。他们解释:“这块地被政府征用了,要建一个批发市场。”
到底有多少这样的荒置大棚?记者以租地为名,沿途随机询问农户,他们说:多着呢,至少有两三千亩!一对热情的夫妻给了记者几个租地老板的电话号码。
据了解,这些荒置大棚的主人多为公司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武汉绿蔬园蔬菜专业合作社和武汉天下先农业科技公司在当地较有影响力,他们均表示,还有尚待出租的大棚,面积分别在40到200亩不等。
记者发现,“棚找人”的广告在网上也不少。百度网站上,东西湖区“蔬菜钢架大棚基地火热招租”广告比比皆是,排水和滴灌设施齐全,每亩租金低至1250元。致电咨询,对方均表示:100亩以上随时可以出租,价格还可以再谈。
无独有偶,在黄陂区罗汉寺街道办事处田铺村,记者也看到有近300亩蔬菜大棚闲置。村民刘桂荣介绍,这些大棚从2013年就建好了,一直没有种任何作物。
事情还得从2013年说起。那年,为了满足“菜篮子”供应不断档,武汉市政府将“新建7万亩设施化快生菜基地”作为当年的十件实事之一,按照每亩1万元的补贴标准,在东西湖、黄陂、蔡甸等远城区建设7万亩钢架蔬菜大棚基地。
记者从东西湖区农业局了解到,7万亩的“指标”中,东西湖区被分配了1.5万亩,东山农场由于地理、气候条件优越而占据大头,补贴面积达1.05万亩。东山农场农办主任刘力介绍:按照每亩1万多元的标准,农场将大棚基础设施建设完毕,然后以每年每亩1000元的租金,分别承包给了20家实力较强的公司或合作社,合同一签至少是15年。“80%经营还不错,20%的业主经营不善造成亏损,导致大棚闲置。”刘力坦言。
而一些业内知情人士表示,在高峰时期,东西湖区设施大棚的租金曾高达2000元,一些非农企业从中看到商机,有的想涉足农业,有的甚至想“倒手买卖”,盲目拿地,结果自己种不来,租又租不出去,反而成了烫手的山芋。
天下先农业科技公司是20家蔬菜大棚承包方之一,市场部负责人黄先生对此解释:公司承包了1000亩的蔬菜大棚,闲置的不到200亩,希望找到有实力的合作方。
而来自蔡甸的菜农吴师傅则表示,他在与东山农场相邻的辛安渡农场种地,每亩“白地”(没有建大棚的地)年租金只要500元,而大棚租金要1500元,划不来。调查还发现,当地愿意种菜的农民越来越少,村里的年轻劳力都外出打工了,一些年纪大的农民有意租大棚种菜,又力不从心。
针对当前现状,农场一直在努力帮助企业摆脱困境,刘力表示:“今年区里投入了700万元的周转资金,免息借给业主。”
蔬菜大棚建好了,补贴资金下发了,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巨额投资浪费,让人痛心。
事实上,市、区农业主管部门对大棚抛荒情况也有一定了解,多次要求尽快解决抛荒问题。今年5月,相关部门组成的检查组已展开督查审核。
然而,需要多少大棚种植蔬菜,终究是市场行为。东西湖区农业局种植业科科员牛静介绍,该区蔬菜常年种植面积1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6.5万亩,目前看已接近饱和。农业局今年也提出了“稳定面积、提升效益”的指导思想,不再一味地求规模。
菜篮子工程,一头连着消费者,一头连着农民,为了让两头受益,武汉市积极寻求破解办法,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扩建蔬菜基地,这是好事。然而,这么多政府补贴的蔬菜大棚“歇菜”,不能不引人深思。
牛静坦言:“虽然有政策扶持,但公司、合作社以及农民应量力而行,投资前做好市场调查,否则骑虎难下。”
一位业主也表示“很委屈”,政府出台财政补贴政策,是引导市场发展设施蔬菜,企业积极响应何错之有?“我们也想认真经营,哪知市场说变就变,大棚地一下子没人要了。”
政策的强刺激,带来了市场的瞬间饱和。而与此同时,有的企业想发展蔬菜产业,却只能“望地兴叹”。强鑫蔬菜专业合作社在东西湖区柏泉镇有3000多亩蔬菜基地,只有100亩被纳入此次补贴范围,理事长赵礼强也萌生过到东山农场去包地的想法,但经过一番市场调查后发现,当地难以找到菜农,只能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