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坛蜜生了孩子谁来带?如果家庭没有条件,市场化托育机构能满足需求吗?普通家庭承受得起吗?近日,媒体调查发现,目前托育市场仍存在费用偏高、机构数量不足等问题,0-3岁职工子女托育难的问题仍然突出。
托育难是这两年的热门话题。随着我国生育政策调整,各地陆续出台相应措施鼓励生育,但目前来看,效果还不明显。而影响人们生育意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带娃难”。2021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我国0至3岁婴幼儿约4200万,其中三分之一有比较强烈的托育服务需求。但调查显示,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仅为5.5%左右,供给和需求缺口还比较大。
但另一方面,面对旺盛的托育需求,许多现有托育机构却招生不足,经营困难。家长们对市场化托育仍持观望态度,缺乏信任,高昂的费用也往往让家长们想托却“不敢托”“托不起”。总体性不足,结构性过剩,托育机构的生存状态与人们想象中的大相径庭。
因此,破解托育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绝不可能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就完成,也不可能仅仅依靠托育行业的自我发展就解决,而需全面调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要实现“幼有所托”,根本之策是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今年8月,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等17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其中特别提到要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要拓展社区托育服务功能,完善婴幼儿照护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实施公办托育服务能力建设项目,突出对幼有所育的基本民生保障。
但是,完善普惠性托育服务,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根据“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将由2020年的1.8个提升到4.5个。换句线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需要翻2.5倍。尤其是目前,我国托育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有9成都是盈利性机构。因此,短期来看,必须用好市场的力量,引导现有托育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投资或直接参与办托,增加托育服务供给,优化托育市场。
目前,托育服务在课程设置、服务项目、费用定价等方面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托育人才也存在比较大的缺口。相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托育服务的制度规范,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开设托育服务相关专业,加快培养专业人才,引导托育服务专业化发展,从而赢得家长和社会的信任,树立行业优良形象。此外,有针对性地推出纾困扶持措施,通过专项补贴、税费优惠等多种形式,扶持托育行业发展。
总而言之,实现“幼有所托”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共同的梦想。只有加大托育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让普惠性托育服务和市场化托育双向发力,让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共同破解托育难问题,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土土绒)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