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之光技能栏“喂,你等一下,我马上就到了。”挂完电话,谢成举的脸上满是笑容,“又可以赚到一笔钱了,这是这个月的第五批客人了。”
谢成举是水城县米萝镇俄戛村的村民,一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猕猴桃种植大户,只要有客人预约现场采摘猕猴桃,他保证“随叫随到”。每年9月中旬,正是水城猕猴桃成熟的季节,慕名前去“一品为快”的外地客人越来越多。
“别看他现在忙得不亦乐乎,可在三年前,他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没这么忙碌,收入也没有这么多。”揭谢成举“老底”的人,名叫李苇洁。她是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环境与水土保持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现挂任水城县猕猴桃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贵州山地所派驻水城县科技特派员、水城县米萝镇百里猕猴桃产业带农业科技副指导员。
肩扛一连串“官衔”的李苇洁,日常活动范围基本在米萝镇猕猴桃种植基地里,工人们忙着除草,她便四处观察猕猴桃树的生长情况。“我常来园区和农户交流,了解他们有没有什么困难,以便及时帮他们解决。时间长了,我们的关系都非常好,他们经常直呼我的名字,我觉得很亲切。”
谢成举是李苇洁“”出来的种植能手,他现在是村里的红人,猕猴桃种植技术是几个村中最好的。在米萝镇猕猴桃基地,他靠着7亩宝地迅速致富,现在又在外面租地种了270棵猕猴桃,专供游客“体验采摘”赚“外快”。村民们遇到了技术难题,他乐于施助。他说:“我每年靠猕猴桃就有4万左右收入,再干点其他副业,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谢成举的好日子,首先得感谢李苇洁带来的技术和帮助。2014年初,米萝镇猕猴桃基地刚起步,谢成举把他的7亩地全部种上了猕猴桃。起初,成片的猕猴桃树长势喜人,但一场突来的冰雹,使他的猕猴桃园损毁大半。李苇洁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实地查看,帮助他采取补救措施———剪去猕猴桃树损坏部分,重新浇水施肥,一个月后,奇迹出现了,伤痕累累的猕猴桃树竟然重新育果,原本不抱任何希望的谢成举,忐忑的心终于平静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猕猴桃种植和防护技术学会,成为行家里手。
谢成举学有所成,也让李苇洁对做好助农工作充满了信心。猕猴桃基地的建设离不开土地,而要把土地种好、管好,则离不开农民。李苇洁刚到米萝镇时,这里的猕猴桃种植规模很小、很分散,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农户对猕猴桃的种植技术认知不够,更没把它当成产业对待。听说要成立猕猴桃种植基地,农户们更是漫天要价。为了帮助村民们打破“卖地”的固有思维,接受土地流转和基地务工双收入的思路,李苇洁在土地流转政策的宣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在米萝镇驻村的时间长了,李苇洁对这片面朝大山、温热多雨、气候湿润的土地有了更深认识。这里非常适合猕猴桃的种植生长,但喀斯特地形造成了它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种植基地周边有三个村子,都是少数民族村落,水井只有一个,猕猴桃基地的灌溉水与农户用水形成了矛盾。眼看着猕猴桃就要结果了,再不灌溉就会全部干涸死去,心急如焚的李苇洁多次与村民们交流,甚至请镇领导出面协调,但都无济于事。怎么办?凭着与村民们朝夕相处换来的“面子”,李苇洁软磨硬泡,最终与村民达成“妥协”:在水井旁边开掘一个新水井,优先保证村民用水的前提下,再为猕猴桃基地解决灌溉水源。后来,李苇洁向上级申请了专项资金,请钻探队打了新水井,村民们用水无忧,猕猴桃基地用水无虞。
“当你真的想做好一件事,那么一切困难都不再是困难。我是一个农业专家,但在农户身边我并没有专家的高度,我只想好好发展农业,把新技术传授给农户,让他们一个个的真正受益。”李苇洁说。
目前,米萝镇猕猴桃种植基地正组织农户进行栽培技术培训,带动米萝镇俄噶村50余户种植猕猴桃153.3亩,精准脱贫6户,今年预计产值150万左右。这些小小的猕猴桃果,已然成为农户们脱贫致富的“金蛋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