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巴斯fe4010近日,浙江省林业局公布了“浙江省第一批湿地生态修复优秀案例”,杭州西溪湿地莲花滩鸟类栖息地修复等10个湿地生态修复优秀案例上榜,具体名单一起来看~
西溪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动植物种类多样,至2023年底,共记录维管束植物765种、昆虫918种、鸟类218种。莲花滩位于西溪湿地东南方向,区域内地貌丰富,植物群落多样,可为鸟类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环境,是西溪湿地鸟类特别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及观赏地之一,也是观鸟爱好者的集聚地。
项目成功实施,生态修复成效显著,莲花滩区域已成为西溪生物多样性保护体验基地。2024年截至目前,先后增加青脚鹬、林鹬、鹤鹬等水鸟观测记录,国家二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水雉也于莲花滩成功繁殖。同时黑鳽、黄苇鳽、草鹭等不常见鹭科鸟类也多次出现,成群的鸳鸯及灰头麦鸡、上百只白鹭及牛背鹭等水鸟集群的壮观景观重现。
武强溪源于安徽省休宁县璜尖,是新安江河流外千岛湖第二大河流。武强溪是淳安县水量最大,溪滩最宽的一条溪流,其水质好坏对千岛湖水生态安全影响重大。
汾口湿地水上森林公园进行生态修复,乔灌草、水陆植物搭配合理,鱼鸟等生物栖息良好,湿地内的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湿地内可见成群的白鹭、野鸭肆意栖息,并吸引松雀鹰、灰背椋鸟等130种珍贵水鸟稳定栖息。湿地的建设同时也增强了入湖口调蓄水量的能力,延缓了入湖口滩涂地的泥沙堆积速度,有效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对周边耕地的影响。
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东部大陆海岸冬季水鸟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中的重要驿站和世界濒危物种黑嘴鸥、黑脸琵鹭和卷羽鹈鹕的重要越冬地与迁徙停歇地。
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以其科学的生态修复,有效的生态保护充分发挥了湿地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等生态功能。截至目前杭州湾湿地已发现鸟类303种,记录有维管束植物281种、浮游植物192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121种,生物群落类型日趋丰富;公园内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水质改善明显。
三垟湿地内热量丰富、雨水充沛,盛产瓯柑、黄菱和淡水鱼虾,是各种候鸟、留鸟栖息觅食之处。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动植物种类多样,至2023年底,共记录维管束植物794种、鸟类143种、鱼类和两栖爬行动物49种、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119种。
修复项目完成后,生态示范片区与小微湿地区成为三垟湿地集生态恢复、景观展示与自然体验于一体的标志性生态示范园。
鉴湖湿地东北侧近邻曹娥江与钱塘江交汇口,是浙北平原水网区“湖泊-河流-稻田”复合型湿地的典范。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9种。湿地地处中国候鸟重要迁徙通道,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路线上的“中转补给站”之一,也是鸟类重要的越冬地和繁殖地。
通过实施一系列保护修复措施,湿地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功能日益凸显、水禽栖息生境明显恢复、入侵生物得以有效防控。
五峙山列岛附近鱼、虾、贝、藻类资源充足,且该列岛位置偏僻,历来无人居住,是鸟类栖息繁殖的良好场所。保护区内大片的滩涂更是水鸟,尤其是迁徙性水鸟理想的取食和停栖地。在该地区共观察到水鸟51种,其中留鸟7种,夏候鸟24种,冬候鸟18种,过境鸟2种。
生态修复项目开展后,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数量得到恢复性增长。同时,还打造了全国第一个鸟类保护区风光柴储微电网系统,智慧化成果不断显现。
鉴洋湖湿地内,湿地类型典型、生态功能全面、原生态湿地特征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景观资源多样,生态区位尤为突出。
项目修复成功构建了16公里的生态护岸,显著提升了岸线的抗冲刷能力和自然稳定性;通过设置水源净化与分配系统,以及对水系堵点的连通工程,提高了水流动力和水体自净能力;水禽栖息地质量显著提升,有效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
玉环漩门湾湿地2020年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因地理位置优异成为中国林科院鸟类环志中心与国家林草局湿地司、动植物司认证的“5条候鸟迁飞通道”之一,被列入全国环志示范站建设计划。
近几年来实施湿地修复和保护工作,目前漩门湾湿地完成以黄嘴白鹭及其它鹭类栖息、繁殖的小岛与半岛组成的以墨西哥落羽杉等水生植物为主的湿地修复区1500余亩;退化湿地修复为多种栖息地生境,为水鸟林鸟的栖息繁衍提供了基础。鸟类数量连年增加,并为同类滨海湿地修复提供了参考。
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内生物资源丰富,至2022年底,共记录有植物452种,脊椎动物399种,昆虫289种,其中有中华秋沙鸭和鼋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生态修复及提升工程秉承“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优势影响力,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推广的浙江经验和丽水样本。
景宁望东垟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内陆特有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保留着200公顷的天然次生阔叶林和丰富的珍稀濒危植物。湿地范围内地形复杂,小气候环境多样,为众多古老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繁衍和孑遗提供了良好场所。
修复项目实施后,原水流由直线型改变为曲折型,明水水域面积较原来增加了5倍,潮湿区域面积较原来增加了0.5倍,水源涵养能力较原来持续时间明显延长,高山沼泽型植被如沼原草、灯芯草、华东藨草等数量和面积逐步恢复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