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物候记录者王传海见证花开花落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6/6 15:41:23 | 【字体:小 大】 |
布乖社区浙江园林网2月24日消息:昨天,本报推出“今日物候”栏目,并在南京城寻找南京物候的记录者。记者意外获悉,中国物候观测网正在全国推出大规模的物候调查,目前共有22个站点,基本覆盖全国,而南京也是22个观测点之一。
不过,在南京,专业的物候记录者却屈指可数,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王传海老师是列入名单的南京地区的唯一观测人,昨日记者经过多方辗转,终于见到了他,他不仅为物候观测指点迷津,还向记者提供了一份19年前的珍贵的南京物候观测资料。
作为一个专业的物候记录人,绝对不是观树赏花这么简单,在王传海老师的办公室,他给记者看了一份物候记录表:植物的展叶、落叶、抽芽、开花等每一个过程都要详细记录,几乎见证了几十种植物在一年中的整个生长过程。王传海老师告诉记者,现在他在校园里行走,每天几乎有一条“固定”的行进路线,在这条路上,可以将被纳入到物候观测的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扫一遍,遇到天气稍有改变的时候,观察还会更仔细一些,其实高大树木上初初长出一个嫩芽的时候,还是比较难以观测的,通常都得配上一个专业的望远镜仔细观测。
人不知春树知春,植物对于气候的敏感程度可能超出我们的想像。王传海告诉记者,作为一个专业物候记录者,对于植物动物的观测必须做到定点定时,比如,目前他们观测的30多种木本植物,多种草本植物和动物的形态,都是全国联动的,而观测的地点都选择在位于浦口的南京信息工程学院种植的植物,这需要长年保持一致性,通过长达几十年的研究才能够找出一个和大气候变动的对应关系。不过,或许是职业关系,他对于别的地方的物候也相当关注,在城里面走的时候,也会特别留意花草树木的生长情况,结果他发现一个现象,在城市中的植物明显都生长得快,比如鼓楼地区的黑麦草返青比较早,大约要比浦口地区早5天左右,而其它的记录物种也都有这种生长普遍提前的现象,物候现象城内、城外约相差5至10天,究其原因,王传海说其实很容易解释,这和目前颇受大家关注的城市热岛效应关系密切。
其实,并不是远距离的植物生长,才会出现巨大的差异性,即便是同在城区的同一个地点,只要湿度稍有变化,也会出现生长周期的巨大改变,王传海举例说,比如玄武湖边上的柳树和相距不到20米的公路边上的柳树,据专家观测,柳树抽芽的最大差异时间竟然可能达到20天。原因是离岸边较近,土壤湿度比较大,水分蒸发带走温度,虽然空气中的基本温度一致,但是土壤的温度却有很大的差别,这直接关系到植物的根部生长,这就是植物对于气候些许变化的极强敏感。
去年,由于天气的反复多变,物候都跟着乱了套,各种异常物候现象连番出现,比如知了早叫,候鸟迟归等等,这些对于气候异常敏感的物种都对气候变化做出了最迅速的反应。对此,王传海老师的观点是,这些物种因为天气的一时变化,无法“揣测”季节流转的时间表,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而如果这种反常的物候振荡现象重复出现,那么生物就有可能适应不过来,那么就有可能对于本地的生物的多样性造成影响,某些物种甚至可能被自然界淘汰,造成物种消亡。
王传海说,物候观测虽然枯燥,但是意义重大,因为,根据物候学提供基础资料积累,可以为未来环境变化预测,作物估产,生态系统监测,农时预报提供重要的参考。但是,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很有可能错过很多奇妙现象,需要大家一起来关注,而对于一个初学的物候观测者最好选择木本植物,它有别于动物和草本植物,比较稳定,个体观测的差异性是最小的,能较科学地反映当地的气候特点。
三年的观测,南京的物候时间表究竟怎样,记者很想一窥究竟,不过王传海却表示,三年的观测还不能作为一个南京物候的代表性的资料,另外,当初加入中国物候观测网时,和负责单位有一个保密协议,所有数据在未经研究和积累前不得对社会公开。不过,王传海还是给记者提供了一份1987年的珍贵的物候资料,这个数据目前还处于“半秘密”状态,对于其中记载的物候现象,王传海说,由于经过了近20年的时代变迁加之只有一年的时间,可能会和目前的物候情况有点出入,但是通过记录反映出来的南京各个动植物的趋势和规律性的东西却是一致的,只是稍有早迟。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