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勋近况高铁一路驰骋,沿线两旁的绿化带在视野中快速后退……对于这一景象,坐过高铁的你我,想必都不陌生。但在淄博市桓台县,因为高铁两旁种树的问题,曾发生过一场“拉锯战”。
“涉及将近3000亩永久基本农田,坚决不行!”时任桓台县自然资源局局长高圣明果断地说。为了这个“不”字,他顶住了不小的压力。
2020年年初,桓台局接到了道路交通部门提请的济青高铁(桓台段)两旁绿化带造林任务。“我们一看,沿线区域除了现状建设用地、园林地以外,绝大多数属于永久基本农田。”桓台县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监督科科长王超告诉中国自然资源报社记者。
桓台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耕地保有量高,全县有耕地35.79万亩。“一边100米,两边就是200米,算下来是将近3000亩的良田,真是舍不得!”记者在桓台局采访时,大家的言语中透露着心疼。
道路交通沿线绿化种树属于常规操作,一来为了景观,二来隔绝噪音。但是,沿线两旁到底应该留出多少米的距离,标准并不统一。近年来,随着绿色通道建设的推进,绿化带宽度也出现了层层加码的现象。
“前些年,出于景观绿化的目的,标准普遍偏高,普通道路沿线米以上,铁路沿线米不等。”王超坦言。
为了保住这3000亩农田,桓台局耐着性子与道路交通部门沟通,讲政策、讲道理,一拖就是几个月。
直到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明确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违规占用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造林的,不予核实造林面积,不享受财政资金补助政策;正在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的要立即停止。
这份文件犹如一场及时雨,给桓台局增加了底气,而这场“拉锯战”也终于迎来了收尾。目前,济青高铁桓台段沿线除原有的现状建设用地、园林地以外,其余地方仍然是一望无际的大片粮田。
为了从根上解决占用耕地种树问题,桓台局利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成果,全面摸清了占用耕地种树的类型、面积、分布,并制定了处置办法。
一方面,对新增永久基本农田中种树行为“零容忍”,要求立即复耕。“对新修建的道路绿化带等绿色通道或绿化景观提升工程涉及占用耕地的,宽度严格执行省道及以上不超过5米、省道以下不超过3米的标准。”新任桓台县自然资源局局长王新忠说。
另一方面,对现有问题分类处置。“对政府租种的耕地设置2年的复耕过渡期。”王新忠介绍,过渡期内相关费用由县政府负担;复耕地块达到耕种条件后移交当地镇政府,由镇政府负责退还给所在村农民;暂时难以退还的由镇政府负责管护、养护,严禁撂荒。
“对于市场主体承包经营类和群众自发种植类,则按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酌情制定整改方案。”王超说。
这一有着千年种植历史的桃子品种,不仅是肥城的名片,也是山东的名片。当地商务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肥城桃线亿元,市场需求十分强劲。“尤其是其中的传统品种——佛桃,市场上每个可以卖到15元到20元。”肥城桃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宋红日介绍。
可以说,这一乡村振兴路上的“香饽饽”潜力巨大,扩大种植面积势在必行。但令人意外的是,2021年5月,当新的肥城桃种植选址规划方案送到时任肥城市市长张莉的面前时,她给出的答复是:“先与自然资源部门对接,看是否符合耕地保护的要求。”
种果树还是种粮食?现实中,受经济利益驱使,天平往往更倾向于前者。尤其是近年来,一些果树尤其是名特优水果种植规模不断扩张,出现了与粮争地的现象。
肥城桃种植对土壤要求极高,全市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地块有限。“必须是石灰岩和黄土状母质发育而成的混合土壤,否则种出来的桃子就不是那个味儿!”宋红日告诉记者。因此,地块零散、不集中,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受到限制,是肥城桃选址面临的突出难题。
一边是极高的土壤要求,一边是不能触碰的耕保红线,怎么办?眼下,肥城已初步摸索出了一条“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路子。
“在规划选址过程中,我们与肥城桃产业发展中心积极联系,主动对接相关用地规划,最终结合‘三调’数据在全市林地、园地中筛选出了1万亩适宜种植肥城桃的地块。”肥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于辉介绍。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规划选址方案,目前正在征求包括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宋红日说。
与此同时,肥城还在种植方式上下功夫,推广更加节约集约用地的现代化种植模式。“原来的种植模式下,一棵桃树需要占用约20平方米的土地面积;通过调整,如今只需占用10平方米,一亩地可以从原来种30多棵提高到60多棵。”宋红日介绍,再通过培优技术的提升,保证肥城桃口感一如既往。
肥城桃虽然没有拿到用地豁免令,但肥城在解决“名特优水果与粮争地”问题中开拓出了新的空间。
聊城是黄河故道沙区,也是山东粮食主产区。几十年植树造林、防沙治沙,让“林”与“粮”成为这座城市鲜明的两个标签。
在20多年的耕地保护工作中,让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督察办主任李宏英颇为头疼的一件事就是“林粮争地”。
2018年,山东开展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审计部门一针见血地指出,聊城存在永久基本农田里种树的问题。就在聊城局焦头烂额地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焦点访谈》又曝光了冠县农民违规将樱桃种在永久基本农田一事。
“一方面是社会对永久基本农田里不能种树缺乏认识,另一方面是当时的国土部门和林业部门对林地认定标准不一,给管理造成困扰。”时任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张玉录坦言。
机构改革,给问题解决带来了契机。“机构合并后我们发现,林业部门种树,种了多少有数据,但种在哪里不知道。”张玉录说。这让他心生了“让造林绿化落地上图”的想法。
在向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取经”后,聊城率先提出了“科学绿化”:以规划为引领,合理布局绿化空间,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绿、数质并重。
对于在永久基本农田里种树的历史遗留问题,聊城有序实施了退林还田,对于新增造林计划,严格要求“落地上图”。根据“三调”数据和林地“一张图”数据,科学选出适宜造林绿化的图斑,确保造林工作可落实、可追踪、可验收。
中国自然资源报社记者在临清市新华路街道附近看到,昔日种树的农田已全部复耕。韦付庄林田长刘家龙“看守”着840多亩耕地,每周巡田巡林成了他的“必修课”。“通过我们的宣传引导,老百姓现在都知道永久基本农田里不能种树!”
农田里的树消失了,但绿化的脚步并没有停止。记者了解到,目前聊城的绿化工作重点从大田转向村庄,利用农村边角地、闲散宅基地、庭院开展绿化美化,弥补农村绿化短板。
“去年我们400多亩绿化任务全部完成,并落地上图。今年的45亩任务基本都安排在乡村。”临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地保护监督科负责人刘福根介绍,为便于管理,当地还将田长、林长合一,并把科学国土绿化纳入对林田长的考核评价。
黄河故道内的冠县清水镇刘屯村,有着辉煌的治沙史,老一辈的村党支部书记刘兰盈带领村民平整土地、兴修水利,硬是将333公顷沙荒地整成了林网交错的高产田。
如今的刘屯村,一手抓果树产业,一手抓粮食生产。“土地好才能出好粮,我们现在用上了有机肥,粮食品质好了,农民收入就能再提高。”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刘灵德说,“眼下我们正在筹划打造绿色粮食品牌,过不了多久,香甜软糯的‘刘屯牌大米’就能香飘千万家!”
在冠县烟庄街道东贾村,一台台高声播放耕地保护政策的宣传车,徐徐绕村而行。分管自然资源工作的街道负责人刘长江打趣说:“自然资源专业性强,以前接触少,很多政策术语都不懂,现在我也算半个专家啦!”
“不研究政策就找不对路。下一步,我们将用好耕地政策,把农田里零散的树、苗圃逐步迁出来,让小田变大田,做大集约规模经营。”冠县副县长李怀国说。
去年,自然资源部给聊城下发了50个耕地卫片监督图斑,经核查,2020年以后在永久基本农田种树的,一个都没有。全市科学规划绿化用地3000余亩,实际完成绿化3500余亩。
在山东,像淄博、肥城、聊城这样努力推动林田和谐共生的例子还有不少,但严格耕地用途管制也还面临不少难题。
据山东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副处长袁永介绍,山东在开展“三调”中严格区分了“耕地”“园地”“林地”地类,并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了林地、草地等自然资源的专项调查,为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以及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去年,山东厅还启动实施了自然资源“数字赋能”工程,以全面打通山水林田湖草从批到用一体化全过程管理的业务流和数据流。眼下,山东正在推进用地用林合并审批,探索在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阶段将建设项目穿越自然保护地等专家论证纳入“多评合一”,既提高项目用地用林审批效率,又及时化解用地中的林田冲突等等。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护田不能单纯地护田,种树也不能只管种树,只有把保护与开发利用统筹起来,才能奏好林田‘协奏曲’。”山东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李峰表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