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译通牛津3688“这是曼陀罗,山里有几百棵,最显眼的就是这一棵。”五月时节,白云山山顶广场“云潺”边上,刚过盛放之势、稍有颓意的白色曼陀罗,引得三三两两游客驻足。朱苏权和妻子潘小娴在一旁观赏,顺带向身边游人细细介绍。
白云山的花草风物,夫妇俩再熟悉不过了。多年前,朱苏权随友人爬山,顿觉身心舒泰。尝到游山乐趣后,他便萌生了念头:携家人一起造访白云山,赏花观物,回归自然。
从此,每周不断。白云山的“春色”、“夏影”、“秋韵”、“冬彩”,镌刻进三口之家的二十载光阴。一家人执笔记录、拍摄了花草的四时美态,编撰成四册《云山花事经眼录》。
朱苏权和潘小娴二人均是中文系出身。上世纪80年代,朱苏权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唐宋文学。妻子潘小娴现在是作家。
近20年前,朱苏权随挚友爬白云山感到身心舒泰,随后携妻子潘小娴、两岁半的儿子小朱坚持每周末巡山访花。
朱苏权指导的《文化植物,待唤醒的独特文化载体———以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文化建设为例》课题,获得当年挑战杯广东省特等奖。
朱苏权策划、潘小娴执笔、儿子小朱摄影,一家三口合作记录了白云山128种花草植物,结集编撰了14万字的《云山花事经眼录》。
最初,因挚友喜爱爬山,几乎每日“打卡”白云山。为探访挚友,朱苏权也“被逼爬山”。一来二去,他慢慢体味到其中的乐处。恰巧,妻子潘小娴是“花迷”,在家里阳台种花草不过瘾;而儿子刚满两岁半,正是喜欢亲近大自然的年龄。夫妻俩商定,每周末全家去爬山。
每逢周末,一家人早上9点从濂泉门入山,穿过整个云山腹地,中午和下午在山上、山脚吃过饭,晚上9点自西门下山。一路走走停停,在山中呆足12个小时。
最开始,爬山纯粹是娱乐活动。和普通游客不同,潘小娴说,他们家游山是“探险模式”,专挑险远的小路走,寻觅山间野趣。
一年秋天,山中紫玉盘花开。一家人为寻竹溪水库后的单株紫玉盘,抄涉小路下去。大雨后,山中寂寂无人,途中却偶遇一只“挡路”的小螃蟹,增添了无限乐趣。朱苏权说,这些年访山,他们还遇到过黄猄、山鸡、果子狸、画眉鸟、鹌鹑、蛇、旱蚂蟥……“山间小道遇到,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小路巡山,时有惊险。一次,全家临时决定换条下山路线,从孖髻岭往元下田方向走。走下孖髻岭后,沿途全是泥土小路,三人都不识路。本是20分钟的路,却走了两个小时还不见尽头。天色渐晚,三人心里都有些发毛。
终于,前方豁然开朗。出口处竖着一块石碑,上书:“广州市界,中华民国十九年立”。一家人面面相觑,“好有成就感,我们竟然徒步走出当年广州市的地界啦”。此后一段时间,全家上白云山,都喜欢走这条小路,“走得两腿发软,但走得满心欢喜”。
朱苏权和潘小娴都是中文系出身,朱苏权现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唐宋文学。在白云山游历久了,除“探险”娱乐活动外,山间的花草植物总能勾起他的文学情思,“古典诗词里面寓意丰富的花花草草,很多都可以在白云山找到”。
白云山上的广州碑林里,挂有一副对联———“四面有山皆入画,一年无日不看花”。朱苏权一家人都爱花,碰到美丽惹人、深藏典故的花草植物,一家人也会停下观赏讨论。
一次,全家经过健康路旁大片种植的豆蔻时,朱苏权为儿子讲起了豆蔻背后的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诗里的“豆蔻”多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正值青春年华。可眼前的豆蔻却枝长叶硕、花朵拥挤结实。
似懂非懂的小朱回家后,在卧室写下三句话:“生活是不完美的,梦也是不完美的,只有笔下的文章是完美的。”年幼的小朱朦胧中,似乎也把文字当成了出口。四五年级时,小朱创作了一两万字的科幻小说,“写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小朱上小学时,学校推崇国学教育,要求背诵《千字文》和古诗词。“白云山中的景物,就是天然的教学材料”。夫妻俩便把白云山当作儿子的教育园地,“让孩子入情入景地在大自然中快乐学习”。
每周爬山前,夫妻俩把小朱要背的《千字文》和诗词节选打印出来,从上山开始,一字一句解释给孩子听。途中,若恰好遇到和诗词相呼应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物,也会停下细细讲解。
上世纪80年代,朱苏权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入学第一天,沿袭院系传统,新生要跟学校园林工人一起,把校园里的植物都认一遍。“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让我对植物产生兴趣”。秉承早年受到的教育,朱苏权也把在白云山访花的积累带到课堂上——实验性地在每节课前开设了5分钟的“跟着唐诗去赏花”的小栏目,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于白云山。
“跟着唐诗去赏花”意外地颇受好评。有学生对此兴趣浓厚,主动找到朱苏权,想围绕白云山的花草植物创立课题,参加大学生挑战杯。朱苏权翻出了家里200多本植物书籍,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最终,“文化植物,待唤醒的独特文化载体———以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文化建设为例”获得当年挑战杯广东省特等奖。
做课题时,朱苏权手上积攒的资料更加丰富了,便顺势在学校开设了一门“文化植物鉴赏”公选课。结合白云山和校园花草,专门讲解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植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不少学生慕名前来旁听。
旁听的学生多了,逐渐有人向朱苏权要课程教材。“学生有需求,自己又有深刻的体验,这也是我们家20年爬山的总结。”五六年前,他正式操持起了策划编撰“云山花事”的工作。
此后每次爬白云山,全家必带两样东西———相机和纸笔。儿子小朱爱好摄影,负责拍照;父亲朱苏权,负责详细记录所见花草的地点、数量、开花时间、结果情况;妈妈潘小娴,则专心赏花,记录林间趣事。
结合前面十几年爬山赏花的记忆,和近几年系统的记录,朱苏权策划,妻子潘小娴执笔,儿子担任摄影师,最终按白云山四季划分,出版了《云山花事经眼录》。即“春色”、“夏影”、“秋韵”、“冬彩”四册,记录了128种花草植物,详解其在白云山的生长分布、背后的文化意蕴、食用药用价值。
“云山花事”出版后,5月26日,朱苏权和妻子潘小娴在白云山山顶广场为新书举办发布签售会。前来购书的多是,朱苏权一家这些年在白云山结交的好友,有他们经常光顾的餐厅老板、鹦鹉园里的“鹦鹉奶爸”、白云山的管理人员……其中,“鹦鹉奶爸”拿着四册书,欣慰地对朱苏权说,“梦想终于实现了”。
对朱苏权来说,这确实是个很长的念想,“我们一口气写四本,其中的坎坷,不是三两句能讲清的,反正是非常艰难”。
朱苏权说,近二十载的爬山经历,让他真正懂得了爬山的“真谛”:回归大自然,快乐学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线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陈薇——“除了胜利,别无选择”(一线抗疫群英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