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类舞蹈家谭元元一场倒春寒后,位于东西湖区的武汉最大郁金香种植基地迎来郁金香盛花期。而在50公里外的华中农业大学园林学院花卉基地内,尚未开花的郁金香花苞,被套上了卡片大小的白色牛皮纸袋。这是在收集郁金香杂交后的种子,用于培育新的品种。
华中农业大学园林学院花卉基地内,产祝龙教授团队正在收集郁金香杂交后的种子。长江日报记者蔡欣星 摄
华中地区每年3月是郁金香最佳观赏期。因为花色鲜艳、种类繁多,郁金香深受游客喜爱。鲜为人知的是,我国的郁金香种球主要靠进口。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进口郁金香种球2亿颗左右。
不过,这种局面正在被慢慢打破。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产祝龙教授团队,在郁金香种球国产化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他们不仅成功进行了郁金香种球的国产化生产,还通过采后贮藏处理和反季节栽培,首次实现了郁金香四季开花。
在产祝龙办公室的窗台边,一排白色的郁金香种球吸引了长江日报记者的目光。它们外观酷似大蒜,是开花后再利用的种球。经过特殊采后贮藏技术处理,这些种球将再次栽种,等待二次开花。产祝龙教授告诉记者,这看似不起眼的郁金香种球,此前的几十年里,90%都要从荷兰进口,还有少数来自新西兰、南美洲等地。
作为球根花卉的代表,郁金香被誉为“花中皇后”,它也是荷兰国花。但相关文献记载,郁金香其实最早被发现是在我国新疆天山山脉和帕米尔高原地区。直到16世纪,经由奥斯曼帝国,逐渐传入荷兰,经荷兰人不断培植和推广,才名扬世界。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野生郁金香属植物有上百种,我国独有的郁金香属植物约15种,大多分布在新疆。
20世纪80年代,郁金香被引种回中国,在西安植物园试种成功。但郁金香对环境的要求较高,10℃—20℃是较适宜的生长环境,一旦超过25℃就容易衰老死亡。引种进入我国后,由于很多地区气候条件并不适合种球的生长,同时由于病毒侵染和栽培管理不规范等原因,每经过一季的种植,种球便会退化缩小,第二年就不再开花或开花效果差,结果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用于做实验的郁金香。长江日报记者蔡欣星 摄
“郁金香国产种球开花的关键,便是种球采收后贮藏期间的处理环节。”2016年入职华中农业大学后,植物学博士出身的产祝龙开始了郁金香的产业化研究。他带着最初三五个人的研究团队,决心攻克郁金香种球生产、采后贮藏处理和促成栽培等难关。
产祝龙与东西湖郁金香公园展开合作,将当年开过花的种球进行回收研究。最后发现,花芽分化和打破休眠两个阶段的处理,是开花的关键。种球的花芽分化不充分,开花就参差不齐或无法开花,景观效果差。而打破休眠则意味着,要经过技术手段,让原本需要3—5个月才能开花的贮藏周期缩短为一两个月以内。“贮藏期间温度的控制是关键,为此我们摸索了很长时间。只有控制好这个阶段的变温,才能达到种球在同一时间段整齐开花的效果。”
2018年9月初,华中农业大学校园内绽放出缤纷的郁金香,这是产祝龙团队的种球处理技术第一次得到验证。原本每年冬天栽种、第二年3月开花的郁金香,可以在9月乃至任何一个季节盛开。这也是国内首次利用国产郁金香种球实现四季开花。
华中农业大学园林学院花卉基地内,产祝龙教授团队正在收集郁金香杂交后的种子。长江日报记者蔡欣星 摄
由于郁金香难以培育,郁金香种球曾在国外成为一个投资品种。据了解,郁金香从种子培育成商品种球,大约需要5—6年时间,高昂的时间成本是促使国内很多景区或企业更愿意直接从国外购买处理过的种球的原因之一。为了生产培育自己的种球,从2016年开始,产祝龙团队在严格遵守花卉种质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先后筛选了100多个品种,利用组织培养、水培、基质栽培等方式,开展郁金香种球的繁育和规模化生产。
由于国内可以借鉴的先例少,郁金香种球的组织培养技术完全靠经验不断摸索和优化。产祝龙团队中,有一位2018届园林专业学生,从本科阶段时就开始进行实验,4年后直至研究生毕业时,才有了培植结果,相关成果发表在园艺学著名的国际期刊上,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验的过程好比不同因素的排列组合,我们到现在都不敢说有了最优结果,只是目前有较优的结果。”
建立了郁金香种球组织培养体系,大规模的种球种植就有了可能。团队经过实地考察,发现湖北恩施、神农架等海拔在800—1200米的地区,适合郁金香种植。产祝龙笑言:简单来说,能种植土豆的地方,就可以培植郁金香种球。
这为湖北高山地区的经济作物种植提供了新选择。产祝龙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可生产2万到4万颗种球,刨除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资料费用,每亩地可以有六七千元收入,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选项。
产祝龙认为,花卉种质资源是花卉产业的“芯片”,也是花卉产业创新的根本。目前该团队已拥有了郁金香种球培植和开花调控的多项专利。打破技术壁垒后,团队正呼吁出台省级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郁金香种球的培植方法,让大规模生产郁金香种球具备专业技术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