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201411月29日晚,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
据了解,这43个入选的非遗项目,包括昆曲、中国书法、中国剪纸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5个、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个,以及优秀实践名册1个。
本次入选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堪称我国历次人类非遗申报项目中的“体量之最”,共涉及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作为牵头申报省份,浙江有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入选,以绿茶制作技艺为代表,包括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绿茶制作技艺(紫笋茶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安吉白茶制作技艺)4项传统技艺,以及庙会(赶茶场)、径山茶宴2项民俗活动。
据了解,浙江茶树品种资源非常丰富,传统的群体种有鸠坑种、龙井种、乌牛早和香姑寮白毫等优良品种。目前,浙江茶叶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六,茶产量第七,茶产值第三,茶出口第一,茶品牌第一,茶科技教育第一。
另外,作为产茶大省,江苏省的碧螺春制作技艺(苏州)、雨花茶制作技艺(南京)和富春茶点制作技艺(扬州);安徽省黄山市的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以及安徽省六安市的六安瓜片制作技艺项目,也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
茶农依照自然规律和世代相传的经验种茶和管理茶园,采茶工采摘、拣选茶叶,制茶师通过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方式,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介绍,目前,我国茶叶的种植面积、从业人群、茶产量及产值均居世界前列。
现有数据显示,2020年,世界茶叶产量626.9万吨,中国茶叶产量298.6万吨,居世界第一;世界茶叶总种植面积7647万亩,中国茶叶总种植面积4747.5万亩,同样居世界第一。中国的茶叶对世界茶叶生产和消费影响巨大,产量占世界的47.63%,消费量占41.68%,出口量占19.14%。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表示,当下正是中国茶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世界上有近一半人(30多亿人)每天饮用茶叶,全世界一天饮用的茶超过30亿杯。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茶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人通过制茶、泡茶、品茶,培养了平和包容的心态,形成了含蓄内敛的品格,提升了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茶的饮用与分享是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长者为先等与茶相关的礼俗彰显着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
长期以来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非遗策展人李媛媛向记者表示,中国茶之所以能够入选,是因为其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而中国茶从中国历代民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走来,凝结民众智慧,于生活中生生不息地传承,体现了‘公约’精神。”此外,它还起着连接民族情感、体现文明交流互鉴、彰显文化多样性等作用。
王岳飞介绍,中国茶叶最早走向世界是在公元5世纪,主要通过丝绸之路陆续传入东亚、南亚、中亚、西亚。据史料记载,唐朝以前,人们就认识到茶有不少功效,不仅可以使人省睡、明目、有力气、精神愉快,还可以减肥,增加思想的敏锐度。
值得一提的是,始于17世纪的“万里茶道”,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等省份,穿越蒙古高原,最终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总长14000余公里,是继古代丝绸之路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2019年,国家文物局将这条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王晨阳介绍,当前,与这一项目相关的知识和技艺主要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社区传承等传统方式进行传承,并与正规教育有所融合。比如,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在福建省安溪县王氏家族已传至第13代;安徽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昶在近5年间收徒授艺17人。
更多人是通过家庭、社区的活动参与传承的,比如在家庭中,饮茶、敬茶等相关礼俗由长辈传授给下一代;在社区,相关仪式活动的组织经验和仪轨知识,通过长者口传身授实现代际传承。
目前,中国有40多所中职和8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茶学和茶文化专业,每年培养制茶、茶艺等专门人才3000多人;一些代表性传承人进入学校,开展传承教学。
据了解,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于2020年12月成立保护工作组,联合制定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五年保护计划(2021-2025)》,将鼓励传承人按照传统方式授徒传艺,依托中职院校和高等院校培养专门人才,巩固代际传承;举办保护传承培训班,加强能力建设;建立研学基地,编写普及读本,开展相关巡展活动,提高青少年的保护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