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房持续缩水近年,市科协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发挥其支撑引领创新发展第一动力和第一资源作用,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短板攻坚争先突破、前沿探索争相领跑、转化创业争当先锋、普及服务争做贡献。
一项项科技成果背后,离不开一支支科技团队和一个个学术带头人。在5月30日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我们走进科研院所、企业、基层等,了解三项技术创新是如何激活三个好产业的故事。
芒种将至,洛宁县小界乡“洛旱6号”万亩示范方陆续进入成熟收获期,即将开镰收割。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小麦平均亩产653.9公斤的奇迹,刷新了全国旱地小麦产量纪录。
旱地小麦获得高产,离不开洛阳农林科学院“河南省抗旱小麦育种创新团队”的巨大贡献,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才实现了小麦抗旱技术创新。
在学术带头人张灿军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开展抗旱节水小麦育种,创新了小麦抗旱节水育种技术,解决了旱地小麦品种抗旱性与丰产性难以兼备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小麦育种效率。该团队先后育成17个“洛旱”系列小麦新品种,其中小麦国审品种7个,同时育成节水高产小麦品种15个。
张灿军介绍,育成的“洛旱”“洛麦”系列品种累计推广面积3000多万亩,新增社会效益10.5亿元,为我省乃至全国旱地小麦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该团队正努力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子设计育种等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力争整体提升我国抗旱节水小麦的育种水平。
1月14日,中信重工总承包的巴基斯坦先锋水泥公司12兆瓦余热发电EP项目投产,创造了中方项目在巴基斯坦的最短建设周期纪录,赢得了巴方的高度尊重和一致好评。
这并不是中信重工第一次在余热发电方面大显身手了,事实上,这项技术早已成为该企业的支柱产业。
传统的水泥行业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水泥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高粉尘、腐蚀性强的废气及300℃左右的余热。如何将这些废气余热变废为宝,曾是水泥行业亟待破解的难题。
自1991年起,中信重工开始研发用于水泥企业的低温余热发电工艺及装备。2004年,该公司成立了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双压发电技术研发团队,以彭岩为代表的技术团队在国内率先攻克技术难题,使得国内的水泥余热发电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中国余热发电技术的先行者,中信重工创新研发的纯低温余热发电成套工艺技术及装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装备完全国产化,成为行业主流技术,市场占有率超过80%,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产业化推广项目,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中信重工首次以成套工艺技术获得国家奖,也是迄今为止国内余热发电领域唯一获得政府最高奖的项目。中信重工还将余热发电技术推广应用到钢铁冶金、干熄焦、硅冶炼等高耗能领域,设备出口泰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
在培育棚内一堵堵仿野生泥墙上,大大小小的平菇如花朵一样盛开。这些蘑菇就是伊川县食用菌协会会长王建民采用独创的“仿野生窖泥平菇栽培”新技术种出来的。
“就像野生蘑菇生长在土地里一样,我试着用淤泥覆盖菌棒做成‘仿野生菌墙’。”王建民说,这样种出的菇不仅叶片肥厚,口感更是鲜、香、嫩、滑,产量也大幅提高。
经过10多年探索,王建民打破传统模式,独创“仿野生立体菌墙覆泥栽培”技术,生产的“伊川平菇”氨基酸、维生素含量均比用传统方法生产的高出30%。在此基础上,他先后发明了“玉米秸秆伊川平菇栽培新技术”“出菇废料二次利用水灭菌法”。通过技术创新,“伊川平菇”极具野生菇的品质,深受消费者喜爱。
如今,“伊川平菇”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绿色食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注册的4个商标与3项专利被国家授权,其中“马庄育良”商标还被评为河南省著名商标。
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工作者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推进“9+2”工作布局、奋力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目标,必须充分调动激发我市18万名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和潜力,让科技工作者短板攻坚争先突破、前沿探索争相领跑、转化创业争当先锋、普及服务争做贡献,切实发挥出支撑引领创新发展第一动力和第一资源的作用。 (孙小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