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的话系列报道《中医药发展看河北》第一篇以“金银花”和“连翘果”为样本,打开了观察的第一扇窗口。通过一“花”一“果”介绍了我省在促进中药材种植规模化、标准化进程上,取得的成效。
走访中,记者发现近两年中药材让药农尝到了甜头,可采收时又吃到了苦头,迫切需要优质的种子种苗,保证品质和收益的可持续性。其中的瓶颈主要在哪里?又如何克服?
“邢枣仁”是安神助眠的良药,邢台内丘县西部浅山丘陵区盛产酸枣,将一颗颗酸枣核破开后,里面扁扁的深红色果仁就是“邢枣仁”。
柳林镇樊交台村外就有许多酸枣树,今年邢枣仁价格相比去年又涨了一截,老百姓高兴之余,采摘的时候也吃了不少苦头。
樊交台村很早就响应县里“清棵定植”的号召,把杂乱无章的酸枣树变得井井有条,朝着标准化方向打造出800亩酸枣基地,现在天天盼的就是尽早能用上采收机器。
距离樊交台村不远,有个崔家庄,这里的村民同样也在期盼机器的到来。前些年,村支书崔长义牵头成立了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几经努力把以前低效的庄稼地,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
崔家庄中药材种植基地有2000多亩,主栽黄芩、远志、射干、知母、酸枣等中药材。崔长义说,下一步准备跟合作社社员商量一下,再购置几台大型农机设备,从而降低采收成本,提高效率,扭转基地周边劳动力年龄偏大的局面。
黄芩以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等症。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市场对黄芩、板蓝根等药材需求量加大,这让种子、种苗的价格也随之上涨。
崔长义说,今年黄芩种子价格最高150一斤,亩产在二三十斤,即便乘以均价120元,光是种子就有2000多块钱的收入。远志亩产种子还要多,一亩能收30多斤,一斤八九十块钱,也有3000来块钱。
放眼全省,不难看出受市场价格利好,补贴政策支持等因素影响,成百亩、上千亩的中药材基地逐年增加,甚至不乏上万亩、十万亩的。规模上去之后,对优质种子、种苗的需求也水涨船高,我省因势利导发展了三大国家级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扁鹊药谷产业园位于柳林镇西杨寨村南,占地12000亩。产业园就有一处国家稀缺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负责人高清月带记者来到基地,指着一排排竖着品种标识牌的苗圃介绍说,药谷不仅是中药材的百草园,适合采摘、观光、游览、研学,更是优质种子种苗的百宝箱,高质量药材的加工基地。
今年邢台市积极探索“千斤粮、万元钱”生产模式,意思是一亩地能产千斤粮食,或者收入万元以上。他的基地经过梯田平整、土壤置换、测土施肥、无公害病虫防治、节水滴灌等数十项先进技术,挖掘出中药材繁育巨大的市场潜力。
射干和连翘的繁育栽培就是最好的例证。高清月说,射干苗圃育苗密度大,一亩地可出十几万棵,一棵即便一毛钱的话,也能卖一万块钱。
内丘县只是《河北省中药材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出台后,中药材长足发展的缩影之一。
近年来,我省引导43个贫困县因地制宜,发展道地品种,推广规范化栽培和仿野生栽培。旱坡地、梯田、盐碱地、沙薄地等种植粮食亩收入不足500元的地方,改种中药材后,亩纯收入提高到1400元以上,收益增加2倍多,不仅有助于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也为战胜新冠疫情提供了原料保障。不过,由于产地和劳动力等客观因素限制,中药材在种植和加工领域,还需要继续发力,才能扭转困局。请继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