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人电影7k47“金黄黄,土里藏,软糯细腻香满囊。”最近,桐村镇的村民们体会了一把忙碌的感觉,下地挖薯、分装打包……大家忙得不亦乐乎。随着一垄垄体态饱满、颜色鲜艳的小香薯破土而出,幸福的笑容也在田野里逐渐扩散开来。自从桐村小香薯在“勤天晒秋日”直播活动中亮相后,当晚订单量突破12000单,60000斤的小香薯被一抢而空。
从无人问津到竞相争抢,小香薯实现“一夜爆单”的背后离不开镇人大的关注和推动。
近年来,桐村镇人大坚持以“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山区共同富裕重要论述为指引,把做好“土特产”文章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重要抓手,聚焦全镇小香薯产业链发展,创新工作机制,增强监督质效,支持和保证代表“双岗建功”、发挥作用,为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现在村里都没有年轻人种地,看着土地抛荒越来越严重,整治后的抛荒地又造成了二次抛荒,我这心里太可惜了”。在“桐话闽情”——人大代表进站入点接待活动上,门村村种植大户陈建华向接访的代表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门村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乡村,全村户籍人口1200人,近四分之三的人口常年在外务工,常住居民仅400人不到。由于劳动力的流失,村中不少农田渐渐撂荒。为了推动撂荒地复耕复垦,盘活用好土地资源,桐村镇人大主动作为,抢抓“两非”整治契机,切实履行监督职能,组织开展“非农化、非粮化”视察督察活动,发动代表走进田间地头,积极宣传撂荒地复耕复种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支持。为了助推优质农业项目“落地发芽”,镇人大谋划在前,筹备在前,鼓励以村集体为主体提前连片流转抛荒地 3000多亩,为发展农业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地有了,接下来就是解决“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土地流转以后,县人大代表、门村村党支部副书记童樟民在村里率先开展了系列探索实践,“我们分别种植过甜玉米、小香薯、太秋甜柿等农特产品,但综合考虑土地适应、作物特性、市场前景等各类因素,2021年最终选定引入省农科院‘心香’甘薯品种进行种植。”
“心香”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勿忘农集团有限公司选育的甘薯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强,保质期长等特点,糖化处理后的小香薯甜度能达到20%,远超一般水果的甜度,还能加工成番薯干、粉丝、番薯酒等农副产品,商品性好。
“在省农科院的技术指导和镇里的帮助支持下,门村村小香薯种植第一年就迎来了大丰收,通过人大代表、寓外乡友等销往各地。如今,全村小香薯种植面积已达300余亩,带动了全镇其他8个村共同种植。”童樟民说。
为了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解决小香薯种产销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镇人大积极组织人大代表深入村居、田地开展走访、视察、调研等代表小组活动,为提出高质量建议掌握“第一手”资料,先后提出《耕地质量宜机化改造》《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开自产自销票据》等多份建议,争取扶持资金80余万元,包括旋耕机、植保无人机等农机装备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同时镇人大定期邀请有关部门进站召开“一桐议事”代表座谈会,共享实践经验,共解发展难题,为小香薯产业发展蓄势赋能。
2023年,在阿里公益共富特派员牵线搭桥下,由县人大代表领衔全镇9个村注资1000万元成立桐花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联合谋划了钱江源共富农品精深加工项目,在镇竹木产业园建设4200平米小香薯仓储加工基地,引入国内先进设备和大数据技术,同时在阿里巴巴加持下打通电商销售渠道,带动延伸集“现代加工、保鲜存储、品牌营销”于一体的小香薯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目前,项目已正式投产,预计年销售产值达2500万元以上,直接带动村均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以上,带动本地就业500人以上,人均收入可达6000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