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教育编者:之前,我们在《大冶的“小汉口”》《汉川也有“小汉口”》等作品中介绍了武汉周边的“小汉口”。但是,汉口的文化影响力,甚至影响到了邻省。早在明代,就有人用汉口的繁华来比喻河南周口。
武汉人常称江西人为老表,称广东人为老广,称河南人为老乡。在河南有个地方,居然也与汉口相似,有着密切联系,此地叫周口。
明永乐年间,沙颍河南子午街(今周口老街)设贸易市场子午集,有山西周姓移民在子午街口开设渡口,摆渡往来客商,称为周家渡口,周口因此而得名。明代成化以后,周家口三川汇流,沿河三岸鼎足之势形成,已然有了“小汉口”的模样。
明万历年间,航运进一步发展,埠口逐渐增多,一些商贾大户开设粮食、杂货、茶麻、中药等商铺,商业贸易日渐繁荣,城市日渐兴旺,商贾云集,桅樯树密,周口成为淮河流域的物资集散中心。“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汉口的别称)”,当时的大学士熊廷弼《过周家口》形象题诗也成为传诵至今的佳话,而熊廷弼的家乡正是湖广江夏。
明代成化以后,周家口的商业日臻繁荣,到了乾隆、道光年间达到了鼎盛。全国各地的商人商帮纷至沓来,云集周口,其中久负盛名的就有湖广的商帮和商人,并且在周家口的人口结构中,他们占相当大的比例。1760年,湖广商人营建了湖广会馆,是周家口有名的十大会馆之一,会馆内有禹王宫、禹王池,其盛景“禹殿水云”名列老周口八景之一。
湖广商人不仅在周家口开行营业,而且以汉口为中心,大力经办与周家口之间物资转口与交流活动,在周家口的杂货总交易额中所占比重很大。而且之后行业经营种类从竹木扩大到糖业、纸业、运输、戏衣制作、缝纫、烟草、照相等,比如周口的第一家照相馆——华英照相馆,就是当时武昌的两个小青年王德孚、王达孚在汉口英国人开的照相馆里学成技术后,于1898年慕名到周家口创业所开。
周家口原有大大小小的渡口20多个,周口三川交汇、三寨鼎立的城市空间格局更加显著,俨然因与武汉三镇相似。光绪末年京汉铁路通车,周口因历史的原因与之失之交臂。而周口以西数十公里的漯河因处铁路沿线吸引了大量商民,周口则连年生意冷落、不再红火。
尽管随着河运的衰落和铁路的兴起,周口的商业一时式微,但其“小汉口”的声名和影响并未就此沉寂。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里论及洛阳至南京的铁路时这样写道:“又沿大沙河之左岸,至周家口,此一大商业市镇也”。尤其是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的转型,周口和武汉反而有了更紧密的联系。周口的大量农副产品和大宗商品如粮食、芝麻、大豆、金针菜、牛羊皮、牛油、蛋产品等,通过商行流向汉口等通商口岸,再从通商口岸通过洋行出口到海外市场。而大量的机制工业品比如布匹、纸张、火柴、钟表、染料、衣帽、日用杂货等,则由汉口等通商口岸运到周口,然后再由周口销往各地。
大江大河大汉口,千帆云集到周口,在频繁的来来往往中形成了新的市场流通格局。到了20世纪80年代,周口的荷花市场和武汉的汉正街之间商旅奔驰日夜相通。如今的周口是地区市,交通四通八达,公路、铁路、水路运输交织成网,形成三位一体的大交通格局,有“中原港城”之誉。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周口还将继续不断得到更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