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妆培训课程钟山西麓、玄武湖畔,南京林业大学。学子们正在排演以梁希事迹为题材的原创叙事体文献纪实剧《林钟声声》。“林人们,起来打钟!打林钟!一直打到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一声声呐喊响彻礼堂。
新中国成立之初,彼时仍在原中央大学森林系执教的梁希临危受命,出任新中国林垦部首任部长。办教育是解决当时林业干部奇缺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梁希等人的建议和多方奔走下,1952年,由原中央大学森林系和原金陵大学森林系合并组建的南京林学院正式独立办学。自那时起,南林人始终站在祖国林业建设最需要的地方,承继前辈学术薪火,为祖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40多年前的江苏,森林覆盖率不到4%。尤其在苏北地区,风沙一起,“嘴张不开,眼睁不开,门打不开,锅揭不开”。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王明庥到苏北工作,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让他下定决心做出改变。
王明庥运用彼时国内才刚起步的森林遗传学和林木改良法对杨树进行良种选育研究。选育出的杨树新品种,不仅带来了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综合生态效益,也造就了带动当地脱贫致富的一大绿色优势资源。
只是“绿”起来还远远不够。如今林业事业发展升级“加码”,南林人迅速响应从“绿化中国”到“美丽中国”转型升级的时代需要。
徐州是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关闭矿井之后,如何治理矿井塌陷地成为环境治理的新课题。南京林大风景园林学科作为“智囊团”,长期参与徐州九里湖、南湖、潘安湖等煤矿采空塌陷地的生态修复规划和治理行动。
今天的徐州,已由“一城煤灰半城土”蝶变为“一城青山半城湖”。“美丽中国不仅需要天蓝、地绿、水清,更需要通过园林规划和建设,在不同尺度上为老百姓提供生态、美观、宜居的生活活动空间。”南京林业大学校长、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王浩教授说。
近年来,由他领衔的团队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应用于全国20多个省市的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和建设,改善了60余个城市的形象品牌,打造出一幅幅“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宜居新景象。
初秋的安徽歙县青山如黛、竹海绵延,林农们正在盘算着今年的好收成。殊不知,作为竹材大县,曾经这里也是依赖“原木量方、卖竹数根”的粗放经营模式。上世纪80年代,南林教授张齐生面对守着青山还受穷的困境,决心将科研方向由木材转向竹材通过竹材深加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转化。
等待攻克的第一个难题便是“竹子高温软化展平”。经过反复实验,张齐生终于找到了竹材高温软化展平的最佳温湿度和加压方法。这样一来,竹子也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竹材胶合板、高强覆膜竹材胶合板、竹材碎料板等。
1995年,张齐生又提出了“竹木复合结构”的设想,即运用层合板理论,取竹木之长,又避二者之短,为竹木复合结构产品设计和研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如今,竹木复合板已经广泛运用于集装箱底板、客货车厢底板和混凝土模板,在全国几十家企业推广运用。
此后3年内,这项技术的推广企业累计生产竹木复合混凝土模板和各类车厢底板8.13万立方米,竹木复合地板850万立方米,累计实现销售42.86亿元,可节约代用各种优质原木188万立方米。
这只是一个缩影。南林科研工作者积极响应国家以特色产业发展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生物能发电、植物油加工、木材精加工、绿色有机食品加工等领域开展科研与合作,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来提高林业产值,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双赢。
我国广袤的林区、山区、沙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地区既是发展林业的重点地区,又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的主战场。
“学校鼓励科研工作者以贫困地区需求为导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蒋建清说,“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实现脱贫增收,让广大贫困地区的群众与全国人民一起实现小康,是我们林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实现让老百姓在“绿山包里鼓腰包”的美好愿景,南林人扎根一线,以提升林业可持续精准脱贫能力为核心,以推广“生态脱贫”“产业脱贫”典型经验为主要任务,探索出一条美丽与富裕共生、生态与生计良性循环的脱贫新路子。
“中国银杏之乡”泰兴、邳州、郯城等地不仅美景如画、游人如织,还拥有国内外银杏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基因库。其创建与繁荣,凝聚着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林教授曹福亮及团队数十年研究成果的心血。团队打造的“银杏优质苗木资源培育资源加工利用森林文化旅游发展与利用”全产业链开发,实现了银杏一二三产的贯通发展。
长期以来,南林竹类研究所专家团深入黔北革命老区,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从良种选育、种苗繁育、造林规划、丰产技术培训等环节给予竹农手把手的帮扶。专家团通过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打造科技示范园、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等“一揽子工程”,打通高校产学研用的“最后一公里”,助力当地竹产业链优质、高产、高效。
南林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引,在中华大地种下常青“致富林”。一条条绿中寻金、变绿为金的生态产业链,正在徐徐铺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