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初熏门(记者 李绍标 谢云芳)大垭乡木蜡村地处武陵山区,山高坡陡,全村可耕地面积约5000亩,25度以上坡耕地占总耕地70%以上,完全平整的土地不足2%,海拔落差大,土地贫瘠。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种出高效益的农产品,一直是木蜡村农民的梦想。
木蜡村党支部经过不断探索,决定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采用“联合社+村集体+农户”的方式,大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在有限的平整土地上建起了大棚28个,通过立体化种植黄精、香椿、八月瓜等农作物,达到了“一亩变三亩”的效果,占地面积仅有12亩的基地一年产值可达60万元。
走进木蜡村,两岸的高山直冲云天,一片绿意映入眼帘,一条蜿蜒的乡村道路从山顶盘旋而下,仿佛一条丝带,串联起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融合发展、一路向好的美丽“风景线”。
“以前我们主要靠种植蔬菜和烤烟为生,全村可耕地面积约5000亩,而平整的耕地不足100亩,耕地零散,机械化跟不上,机耕路不通,产业难发展。”木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冉巡介绍,更难的是全村共303户,脱贫户140户,主要劳动力依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土地资源和劳动力均是木蜡村所匮乏的。如何带领村民将山间的坡耕地用出“大效益”,一直是冉巡思考的问题。
木蜡村没有先天优越的土地资源禀赋,冉巡深知要想发展产业,得改善环境修建大棚创造条件才行。2018年偶然听说“以工代赈”项目,冉巡心动了并积极争取,他说有了项目就有了资金,村里发展就有了希望。
“项目争取到了,修建大棚必定要打破原本的土地边界,有的老百姓不愿意。”冉巡介绍,为争取群众同意,通过召开院坝会、上门走访。说流转,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每亩租金150元;说效益,大棚种植作物生长更快、更好、收益更高;说务工,能将村里闲置劳动力利用起来,让大伙在家门口就业,享受出租土地、在村务工“双收益”。
木蜡村2组村民汪柳英说:“修建大棚发展产业确实比以前好多了。”村民们纷纷同意,共计12亩,28个方正、平整的大棚在木蜡村2组建成了,从此土地价值得到质的提升。
大棚修好了,黄精种下了,但木蜡村党支部的探索还未停止。黄精是喜阴作物,大棚得配套遮阴布使用,在后续管理中发现使用遮阴布存在管理难度大、土地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村委会又组织召开院坝会,村组干部集体讨论,大家一起沟通交流想办法。冉巡说:“现在‘林下套种’这么火,何不在大棚里套种增加土地利用率呢?”
通过村干部建议,木蜡村有很多野生的香椿树和八月瓜,它们是一次性投入,年年有收益,同时管护也不难,非常适合套种。
想到就做。“黄精提陇,为其生长提供丰富的养料;间隙种植香椿,提升土地利用率;大棚两侧栽种八月瓜,藤蔓顺延而上,在上空蔓延形成天然的遮阴布。”基地日常管理员朱应培说。
朱应培除了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还兼顾基地的技术指导,他有丰富的种植经验,不断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种植经验、技术,提高作物质量,保证产量。
大垭乡宣传委员吴家强说;“我们还邀请农科院专家来现场指导培训,提升种植技术,同时有机会派出去培训,去外面学习先进种植技术,和同行交流种植心得。”
冉巡介绍,一个大棚,三种作物,共同生长。综合考虑了整体空间、作物生长季节和周期以及土地利用等方面,经过多次尝试和摸索,才形成了如今的高中低立体种植,一亩地能产出“三亩地”的效益。同时,以短养长,用香椿、八月瓜短期收益快的作物来养多年生黄精的长期收益;以高护低,利用八月瓜的藤蔓形成天然遮阴布,构建起黄精生长所需要的遮阴环境。
在木蜡村的集体经济示范大棚里,远远望去,绿油油的黄精随风飘曳,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小姑娘;刚长出来的八月瓜害羞地藏身在茂密的八月瓜藤蔓中,藤蔓顺着大棚不断向前延伸,为黄精生长提供隐蔽环境;一排排香椿树生机盎然,像侍卫保护着黄精和八月瓜的成长。
汪柳英正拿着锄头清理大棚里内的杂草,为棚内作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平日基地需要劳动力时便来帮帮忙,除草、施肥、采收都是常做的活儿。”汪柳英介绍,她指着大棚外一小块不规则的土豆地说,我们这的土地一点儿也不能浪费。
冉巡说,为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大棚未占用的这些边边角角村民可用来种植土豆、玉米、蔬菜等作物。
“2022年共计卖出了四个大棚的黄精,卖了9万元左右。香椿、八月瓜是头一年结果,销量不高,但收入已经刚好够用作当年大棚的支出费用。”冉巡说,预计每个棚每一年的综合产出收益是2万元左右,日常管理可带动周边农户20余户年增收2000元左右。
为拓宽销路,将产品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经过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商讨,将黄精、黑花生、土鸡三者结合组成礼盒装,设计包装,注册商标,统一销售。
“将礼盒推荐给单位同事,身边朋友、家人,助力销售。”驻村陶国忠说。在村委会、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通过消费帮扶、线万余元。
冉巡说,接下来,将通过村集体发展立体种植大棚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带动全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年轻人返乡创业,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创造,把美好家园建设好、发展好。
大垭乡木蜡村在大山里面建大棚,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是地方干部敢于打破“大山思维”、勇于冲出“峡谷意识”的实际体现。面对全村仅有2%的平整土地,村民世世代代都无比珍惜,但如何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益?木蜡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借助脱贫攻坚的东风,充分利用“以工代赈”项目,一次性建起了28个蔬菜大棚,最后不断调整发展思路,选取种植中药材黄精。为了不浪费空间,直接搞起了大棚内的立体农业,种植短季节作物香椿和八月瓜来提高资源利用率。这样的发展模式,改变了山区“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也解决了农村缺乏青壮年劳动力现实问题,更让周围群众看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光明道路,值得在部分地区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