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送江 艾比布拉四月的织金,是为茶季。在连绵起伏的茶园里,丛丛茶树早已被春光唤醒。腰挎竹篓的茶农,在茶垄间忙着采摘春茶。
好山好水出好茶,青山绿水孕茶香。织金县地处贵州省中部偏西,平均海拔1500米,四季分明,水汽氤氲,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98.9%,森林覆盖率63.02%。“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地理气候给予茶树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也让一批批茶企在此扎根。
目前,织金县茶园面积稳定在9.35万亩,其中投产茶园 4.53 万亩;全年茶叶产量 1600吨,茶叶产值达3.8亿元。
“黄金芽是黄色变异茶叶新品种,全市就我们这里种得最多。”在首届贵州古茶文化节织金展示区,贵州乌蒙利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勇一边泡茶,一边向客人介绍自家产品。
当天,织金展示区的黄金芽吸引参会嘉宾驻足,品尝、咨询、购买的人络绎不绝。“茶香浓郁,汤色明黄,口感太棒了。”不少嘉宾连连称赞。
“以前做茶,多为粗加工,价格低。现在做茶,要做精品,打造好品牌,才能长远发展。”宋勇说,去年,虽然黄金芽干茶产量仅7吨,但产值却达3000多万元。如今,公司在浙江中国安吉白茶城设有专卖店,当天送去的茶,半天就能卖完,甚至还有茶商拿黄金芽充当门面。
近年来,织金县创新茶园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和鼓励企业、合作社、农户抱团发展,由点及面带动茶产业提质增效。同时,通过提高茶企、茶园标准化管理和采摘水平,加强茶农生产技能培训,全面推行分级采摘、分级收购、分级加工,实行以质论价、以质定价,增加茶农、合作社及茶企的经济收入。
从藏在深山无人问,到一朝成名众人知,黄金芽让荒山变成了“金山”,茶产业成为织金带富一方百姓的特色产业。
春日的阳光轻洒在织金县板桥镇幸福村的茶叶培育基地,将漫山茶树染成一片金黄。举目远眺,茶农在茶树间劳作,群山间焕发出勃勃生机。
“只有掌握科学的栽植技术与方法,才能有效预防茶叶栽培过程中微量肥料缺失和病虫害等,茶叶才能长得好。”在该镇茶叶种植管护技术培训现场,县茶叶专家就如何修剪、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等茶叶种植及管护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和演示。
以科技特派员为骨干,助力茶产业发展。近年来,织金县成立茶叶专班,组织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围绕种苗培育、茶树栽培、茶园管理、采摘加工等技术方面,开展跟踪服务,解决茶产业发展的“疑难杂症”,努力提高茶叶生产水平,推进茶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增加茶农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过去,我们的茶苗基本从外地引进,费用高不说,经过长途运输的茶苗成活率低,加上环境差异导致‘水土不服’,即使成活了,生长也很慢。”织金县双堰街道茶苗繁育基地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在县茶叶专家的帮助下,有效破解了无性系茶树优良品种繁育技术难题,成功繁育了黄金芽、奶白茶、极白等10余种良种茶苗。
良种、良法相结合,茶艺、茶农相配套,在农业科技的助推下,织金茶叶焕发“青春”,产业发展不断壮大。
春光明媚,茶香四溢。织金县双堰街道乌蒙利民生态茶场内,金黄色的茶树郁郁葱葱,随着山势绵延起伏,种茶、采茶、制茶体验区和品茗室、烧烤区、餐饮区等,成为明媚春日里的一道亮丽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茗观光。
“那时候,这些地方都是荒坡,长满杂草。”贵州乌蒙利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蔡靖介绍,2012年,织金县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在外多年的蔡靖回乡创业,成立贵州乌蒙利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生态修复为契合点,以茶产业发展为目标,誓把荒山变“金山”。
10余年间,公司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建成以黄金芽和白茶为主的茶园1.2万亩,成为当地最大的生态茶园。2021年,被授予“毕节市最美生态茶园”称号;2021年12月,成功申报为AAA级旅游景区。
茶海中,茶农采茶,游客观光。炒茶车间,杀青、揉捻、做型……在制茶师傅的指导下,游客体验茶叶制作工序。品茗室,游客品一杯亲手炒制的香茗,细细体味劳动的收获感、满足感。
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近年来,织金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茶产业资源,以茶基地为载体,以旅游为内容,以市场为动力,将茶园建成旅游景区,将茶产品开发成旅游产品,将茶文化打造成旅游品牌,不断在茶源寻根、茶俗体验、庄园度假、养生旅游等领域探索创新,充分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发展集生产、加工、休闲、旅游和文化展示等于一体的茶业综合体新业态,茶产业链条从“一叶”向“大业”转变,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一叶成一业,一茶富一方。一个个生态有机茶园,让山川着绿、让绿土生金,茶产业成为织金将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例证。在升腾的茶香中,一幅乡村美、产业兴、群众富的新画卷正在织金徐徐展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