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昕开的什么车●持续用力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促进农畜产品产量大区向农牧业质量强区迈进,多措并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内蒙古力量
●从严守耕地红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确保食物多元有效供给、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等方面共同发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习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局势和经济发展态势,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供求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内蒙古区位优势独特、资源禀赋突出、生态环境优良,是重要的国家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必须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习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也是我区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加快建设农牧业强区的重要抓手。新征程上,我们要持续用力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促进农畜产品产量大区向农牧业质量强区迈进,多措并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内蒙古力量。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守住大国粮仓,端稳中国饭碗,必须坚守耕地红线。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就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乱象,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内蒙古是全国5个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省区之一,耕地主要分布在西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嫩江右岸、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近年来,我区相继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实施方案》《内蒙古自治区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强化耕地用途管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抓好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改良,不断提升耕地质量。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重大,内蒙古耕地保护仍然任重道远。当前,我们还要严守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两条红线,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按照中央部署,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力争到2025年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800亿斤。将“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转化为行动自觉,人人节约用地,人人保护耕地,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科技是粮食生产的助推剂,确保粮食安全要强化科技驱动,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培育中国良种,推进种业全面振兴。藏粮于技的核心是种业,有种才能有粮。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也是一切农作物产业链的起点。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必须推进种业全面振兴,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重点任务、把握关键环节。对内蒙古而言,做好“种”的文章,要用好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本土粮种、畜种、草种、薯种等研发力度,突出产学研高效协同创新,积极推广先进种植养殖技术,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努力在重大农业科技和关键瓶颈问题上取得新突破。
以科技赋能农业,让耕种实现优质高产。增加粮食产量,要向科技要单产、要品质、要效益,用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来强化粮食安全支撑。对内蒙古而言,可根据区情实际,提升农田排灌能力,科学规划好水利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种子潜力,拓展灌溉面积、推进灌溉信息化建设,持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耕地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粮食科技创新和盐碱地生态修复能力;提升农机作业能力,提升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推动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粮食生产效益;推进农业信息化,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运用北斗导航、农用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收割机、智能结算系统等实现智慧生产;加快补上烘干仓储、冷链保鲜、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短板,加大农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等建设;打通科技进村入户通道,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通过合作社把村民的土地集中连片承包起来,实行机械化、科技化、智能化、集约化管理模式,耕种防收一体化作业,确保粮食增产增收。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关键主体。农民能够有钱挣、得实惠,国家粮食安全就有保障。推进“藏粮于民”,就要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加农民种粮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要精准落实国家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让农民“惠”种地;鼓励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培训指导,让农民“慧”种地。按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的目标要求,不断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要出实招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探索产销区多渠道利益补偿办法,创新粮食产销区合作机制,不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种粮、种好粮,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农业服务公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各类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提高种粮综合效益。培养和引进更多懂技术、懂市场、懂经营的种粮能手、年轻新农人,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舞台上大展身手,更好地带领农民“富口袋”“富脑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食品的需求从传统的“粮食观”转变为“大食物观”。“大食物观”提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顺应人民群众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确保民众吃得安全健康、营养均衡。树立大食物观,要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食物多样化、精细化、营养健康化的新需求。
内蒙古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广袤的草原、丰富的森林和辽阔的水域,为树立和构建“大食物观”提供了天然的基础条件。我们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全方位挖掘食物供给潜力,让食物来源更广泛、食物种类更丰富、食物供给更充足,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要深入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建设一流种源、饲草、奶源基地,为实现“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全产业链发展打好基础。要加快推进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做优做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蒙”字标认证为牵引做响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充实“菜篮子”,加强重点城市蔬菜基地建设,逐步提高生产供应自给能力,稳定生猪生产,确保畜禽水产有效供给。
习强调:“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粮食问题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不仅要顾当前,还要看长远。 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是巩固扩大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压实主体责任的现实需要,也是完善抓粮制度政策、提升粮食供给能力、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长远之计。新征程上,内蒙古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把党中央重农抓粮的决心更好地传导到粮食生产的各主体、各环节,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强化耕地用途管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要严格按照中央相关要求,优化调整农村用地布局,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既要管住“非农化”,也要管住“非粮化”。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多级土地执法巡查网络,建立遥感卫星监测、无人机航拍、数据网络集成的“天空地网”一体化自然资源综合监测系统,全天候全覆盖扫描监测耕地变化情况,把日常监管延伸到村(嘎查),打通土地执法监察“最后一公里”。对非法实质性占用耕地的违法行为毫不手软,依法严肃追究责任。
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规定配套考核办法,压实地方党委政府责任。“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切实抓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关键是要严格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共同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主产区要发挥优势,努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各级农牧、水利、气象等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层层压实稳定粮食生产责任,确保粮食优质高产。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要保持应有自给率,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增强粮食供给调控能力。积极推动粮食“产运储加销”全链条各环节开展使用节粮减损新技术新工艺,开展新装备的研发,推动粮食生产全链条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粮食安全重大问题上,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保持战略定力,切实强化底线思维,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支撑。要从严守耕地红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确保食物多元有效供给、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等方面共同发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建成供给保障能力强、产业链韧性强、科技装备支撑强、新型经营体系强、绿色发展水平强的农牧业强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政务服务局
中文域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政务联系电话关于防范仿冒网站风险的提示
评论文章多措并举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发布日期:2023-04-03 09:03来源:内蒙古日报朗读
●持续用力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促进农畜产品产量大区向农牧业质量强区迈进,多措并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内蒙古力量
●从严守耕地红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确保食物多元有效供给、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等方面共同发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习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局势和经济发展态势,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供求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内蒙古区位优势独特、资源禀赋突出、生态环境优良,是重要的国家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必须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习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也是我区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加快建设农牧业强区的重要抓手。新征程上,我们要持续用力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促进农畜产品产量大区向农牧业质量强区迈进,多措并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内蒙古力量。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守住大国粮仓,端稳中国饭碗,必须坚守耕地红线。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就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乱象,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内蒙古是全国5个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省区之一,耕地主要分布在西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嫩江右岸、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近年来,我区相继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实施方案》《内蒙古自治区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强化耕地用途管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抓好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改良,不断提升耕地质量。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重大,内蒙古耕地保护仍然任重道远。当前,我们还要严守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两条红线,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按照中央部署,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力争到2025年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800亿斤。将“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转化为行动自觉,人人节约用地,人人保护耕地,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科技是粮食生产的助推剂,确保粮食安全要强化科技驱动,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培育中国良种,推进种业全面振兴。藏粮于技的核心是种业,有种才能有粮。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也是一切农作物产业链的起点。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必须推进种业全面振兴,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重点任务、把握关键环节。对内蒙古而言,做好“种”的文章,要用好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本土粮种、畜种、草种、薯种等研发力度,突出产学研高效协同创新,积极推广先进种植养殖技术,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努力在重大农业科技和关键瓶颈问题上取得新突破。
以科技赋能农业,让耕种实现优质高产。增加粮食产量,要向科技要单产、要品质、要效益,用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来强化粮食安全支撑。对内蒙古而言,可根据区情实际,提升农田排灌能力,科学规划好水利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种子潜力,拓展灌溉面积、推进灌溉信息化建设,持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耕地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粮食科技创新和盐碱地生态修复能力;提升农机作业能力,提升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推动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粮食生产效益;推进农业信息化,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运用北斗导航、农用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收割机、智能结算系统等实现智慧生产;加快补上烘干仓储、冷链保鲜、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短板,加大农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等建设;打通科技进村入户通道,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通过合作社把村民的土地集中连片承包起来,实行机械化、科技化、智能化、集约化管理模式,耕种防收一体化作业,确保粮食增产增收。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关键主体。农民能够有钱挣、得实惠,国家粮食安全就有保障。推进“藏粮于民”,就要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加农民种粮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要精准落实国家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让农民“惠”种地;鼓励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培训指导,让农民“慧”种地。按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的目标要求,不断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要出实招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探索产销区多渠道利益补偿办法,创新粮食产销区合作机制,不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种粮、种好粮,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农业服务公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各类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提高种粮综合效益。培养和引进更多懂技术、懂市场、懂经营的种粮能手、年轻新农人,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舞台上大展身手,更好地带领农民“富口袋”“富脑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食品的需求从传统的“粮食观”转变为“大食物观”。“大食物观”提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顺应人民群众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确保民众吃得安全健康、营养均衡。树立大食物观,要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食物多样化、精细化、营养健康化的新需求。
内蒙古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广袤的草原、丰富的森林和辽阔的水域,为树立和构建“大食物观”提供了天然的基础条件。我们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全方位挖掘食物供给潜力,让食物来源更广泛、食物种类更丰富、食物供给更充足,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要深入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建设一流种源、饲草、奶源基地,为实现“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全产业链发展打好基础。要加快推进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做优做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蒙”字标认证为牵引做响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充实“菜篮子”,加强重点城市蔬菜基地建设,逐步提高生产供应自给能力,稳定生猪生产,确保畜禽水产有效供给。
习强调:“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粮食问题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不仅要顾当前,还要看长远。 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是巩固扩大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压实主体责任的现实需要,也是完善抓粮制度政策、提升粮食供给能力、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长远之计。新征程上,内蒙古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把党中央重农抓粮的决心更好地传导到粮食生产的各主体、各环节,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强化耕地用途管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要严格按照中央相关要求,优化调整农村用地布局,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既要管住“非农化”,也要管住“非粮化”。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多级土地执法巡查网络,建立遥感卫星监测、无人机航拍、数据网络集成的“天空地网”一体化自然资源综合监测系统,全天候全覆盖扫描监测耕地变化情况,把日常监管延伸到村(嘎查),打通土地执法监察“最后一公里”。对非法实质性占用耕地的违法行为毫不手软,依法严肃追究责任。
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规定配套考核办法,压实地方党委政府责任。“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切实抓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关键是要严格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共同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主产区要发挥优势,努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各级农牧、水利、气象等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层层压实稳定粮食生产责任,确保粮食优质高产。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要保持应有自给率,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增强粮食供给调控能力。积极推动粮食“产运储加销”全链条各环节开展使用节粮减损新技术新工艺,开展新装备的研发,推动粮食生产全链条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粮食安全重大问题上,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保持战略定力,切实强化底线思维,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支撑。要从严守耕地红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确保食物多元有效供给、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等方面共同发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建成供给保障能力强、产业链韧性强、科技装备支撑强、新型经营体系强、绿色发展水平强的农牧业强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持续用力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促进农畜产品产量大区向农牧业质量强区迈进,多措并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内蒙古力量
●从严守耕地红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确保食物多元有效供给、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等方面共同发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习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局势和经济发展态势,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供求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内蒙古区位优势独特、资源禀赋突出、生态环境优良,是重要的国家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必须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习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也是我区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加快建设农牧业强区的重要抓手。新征程上,我们要持续用力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促进农畜产品产量大区向农牧业质量强区迈进,多措并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内蒙古力量。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守住大国粮仓,端稳中国饭碗,必须坚守耕地红线。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就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乱象,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内蒙古是全国5个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省区之一,耕地主要分布在西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嫩江右岸、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近年来,我区相继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实施方案》《内蒙古自治区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强化耕地用途管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抓好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改良,不断提升耕地质量。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重大,内蒙古耕地保护仍然任重道远。当前,我们还要严守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两条红线,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按照中央部署,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力争到2025年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800亿斤。将“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转化为行动自觉,人人节约用地,人人保护耕地,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科技是粮食生产的助推剂,确保粮食安全要强化科技驱动,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培育中国良种,推进种业全面振兴。藏粮于技的核心是种业,有种才能有粮。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也是一切农作物产业链的起点。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必须推进种业全面振兴,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重点任务、把握关键环节。对内蒙古而言,做好“种”的文章,要用好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本土粮种、畜种、草种、薯种等研发力度,突出产学研高效协同创新,积极推广先进种植养殖技术,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努力在重大农业科技和关键瓶颈问题上取得新突破。
以科技赋能农业,让耕种实现优质高产。增加粮食产量,要向科技要单产、要品质、要效益,用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来强化粮食安全支撑。对内蒙古而言,可根据区情实际,提升农田排灌能力,科学规划好水利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种子潜力,拓展灌溉面积、推进灌溉信息化建设,持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耕地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粮食科技创新和盐碱地生态修复能力;提升农机作业能力,提升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推动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粮食生产效益;推进农业信息化,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运用北斗导航、农用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收割机、智能结算系统等实现智慧生产;加快补上烘干仓储、冷链保鲜、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短板,加大农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等建设;打通科技进村入户通道,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通过合作社把村民的土地集中连片承包起来,实行机械化、科技化、智能化、集约化管理模式,耕种防收一体化作业,确保粮食增产增收。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关键主体。农民能够有钱挣、得实惠,国家粮食安全就有保障。推进“藏粮于民”,就要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加农民种粮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要精准落实国家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让农民“惠”种地;鼓励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培训指导,让农民“慧”种地。按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的目标要求,不断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要出实招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探索产销区多渠道利益补偿办法,创新粮食产销区合作机制,不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种粮、种好粮,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农业服务公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各类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提高种粮综合效益。培养和引进更多懂技术、懂市场、懂经营的种粮能手、年轻新农人,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舞台上大展身手,更好地带领农民“富口袋”“富脑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食品的需求从传统的“粮食观”转变为“大食物观”。“大食物观”提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顺应人民群众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确保民众吃得安全健康、营养均衡。树立大食物观,要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食物多样化、精细化、营养健康化的新需求。
内蒙古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广袤的草原、丰富的森林和辽阔的水域,为树立和构建“大食物观”提供了天然的基础条件。我们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全方位挖掘食物供给潜力,让食物来源更广泛、食物种类更丰富、食物供给更充足,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要深入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建设一流种源、饲草、奶源基地,为实现“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全产业链发展打好基础。要加快推进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做优做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蒙”字标认证为牵引做响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充实“菜篮子”,加强重点城市蔬菜基地建设,逐步提高生产供应自给能力,稳定生猪生产,确保畜禽水产有效供给。
习强调:“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粮食问题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不仅要顾当前,还要看长远。 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是巩固扩大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压实主体责任的现实需要,也是完善抓粮制度政策、提升粮食供给能力、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长远之计。新征程上,内蒙古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把党中央重农抓粮的决心更好地传导到粮食生产的各主体、各环节,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强化耕地用途管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要严格按照中央相关要求,优化调整农村用地布局,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既要管住“非农化”,也要管住“非粮化”。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多级土地执法巡查网络,建立遥感卫星监测、无人机航拍、数据网络集成的“天空地网”一体化自然资源综合监测系统,全天候全覆盖扫描监测耕地变化情况,把日常监管延伸到村(嘎查),打通土地执法监察“最后一公里”。对非法实质性占用耕地的违法行为毫不手软,依法严肃追究责任。
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规定配套考核办法,压实地方党委政府责任。“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切实抓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关键是要严格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共同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主产区要发挥优势,努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各级农牧、水利、气象等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层层压实稳定粮食生产责任,确保粮食优质高产。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要保持应有自给率,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增强粮食供给调控能力。积极推动粮食“产运储加销”全链条各环节开展使用节粮减损新技术新工艺,开展新装备的研发,推动粮食生产全链条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粮食安全重大问题上,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保持战略定力,切实强化底线思维,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支撑。要从严守耕地红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确保食物多元有效供给、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等方面共同发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建成供给保障能力强、产业链韧性强、科技装备支撑强、新型经营体系强、绿色发展水平强的农牧业强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承办
本网站发布的所有信息均不收取任何费用如遇到任何以本网站名义收取费用的情况请向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纪检部门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