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小饰品批发市场小雪过后,秋粮归仓,万物冬藏待春来。日前,第八届中德农业周系列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举办。
本届中德农业周聚焦粮食安全主题,设置了粮食安全合作高层论坛以及智慧农业、种业发展、粮食减损等系列主题研讨会,两国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协会代表共同参会,系列活动网络直播观看量超过110万人次。
在中德农业周开放日暨中德粮食安全合作高层论坛上,中国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在视频致辞中表示,针对当前全球粮农领域的复杂形势,希望双方加强农业和粮食安全合作,谋划农业中长期合作重点,挖掘农业经贸合作潜力,提升粮食安全合作水平,强化中德农业中心建设。
“面对当前挑战,国际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德中两国都是世界农业大国,多年来,两国一直在农业和林业领域开展双边合作项目。中德农业周是我们持续成功合作的标志。”德国食品与农业部议会国务秘书奥菲莉亚·尼克表示,未来双方还应该在这一合作框架下,推动全球粮食安全和气候改善、可持续发展,通过合作伙伴关系开展知识和技术转让,开启新的德中农业转型和为世界粮农发展提供创新方案。
“第八届中德农业周的成功举办,表明了中德双方坚定不移深化两国农业合作的决心和信心。”中国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主任张陆彪谈道,今年中德农业周的活动聚焦粮食安全,这是全球发展领域最紧迫的挑战之一,完全契合了中德两国农业发展关切。中德农业中心团队围绕主题设计了丰富的活动内容,有利于促进双方代表深入交流、碰撞思想、互学互鉴,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
“当前全球粮食面临许多严峻挑战,应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来制定战略和政策。关注增加产量、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性和粮食减损。”原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粮食安全中心主任、教授赖纳·德鲁兹分享道。
南京农业大学首席教授、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朱晶认为,中国在实现粮食安全方面正在不断拓展自己的理解,采用大食物观,考虑的范围不仅是耕地,同时还有草地、森林和海洋资源。
德国波恩大学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和技术变革特聘教授约阿希姆·冯布劳恩在演讲中提出,德中两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可以重点开展工作的一些方面,包括在食品贸易方面确保市场开放,避免贸易限制政策;对饥饿问题严重的国家提供支持;对于提升气候韧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增加投入;大力促进粮食体系的研发和科技创新等。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粮食安全的根基。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和德国就在向日葵、玉米育种等领域开展合作。中德两国在种业领域的合作既有成熟的模式和成功的经验,又有创新发展的广阔空间。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粮食安全和地缘政治的挑战成为德中两国和全球的关注重点。我们两国已经把种子作为合作重点,包括建立一些基因库和数据库,在科研方面的合作成果显著。”德国食品与农业部双边项目处处长布鲁诺·霍夫施塔特说道。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种子资源保护与利用、种业科技创新能力、种业市场治理体系和种子国际贸易等方面均取得长远发展。中国种子贸易协会秘书长田伟红认为,“一个国家不可能拥有所有的资源和技术,所以全球种业流通和贸易非常重要,各国应加强沟通植物检疫措施,确保种子贸易顺利通畅。”
小麦是全球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也是全球粮食贸易比重最大的粮食品种。小麦耐热耐旱联盟(AHEAD)全球协调员斯蒂芬妮·哈格曼表示,联盟希望通过宣传和交流新的种子资源技术和想法,确保农业技术能够应对炎热和干燥环境的挑战。同时,联盟可以提供有效的投资框架,使全球小麦研发群体参与进来,促进协作和信息共享。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姚颖垠提出,中国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水平近十年来都位于世界第一,单产水平也位于世界前列,逐渐向抗病、高产、稳产、优质转变,还培育出富硒、糯性小麦等功能性小麦新品种。中国小麦的育种成果,为中德双方专家学者提供了丰富信息和参考。
对于新的育种技术进行监管至关重要,欧盟准备更新相关的监管法律,中国也采取了相同的战略。“植物育种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很多成功经验,例如提高种子质量、增加产量、提高收入等。新的基因组技术可以缩短育种时间,使育种更具针对性。”欧洲种子协会植物育种创新宣传经理佩特拉·乔亚施介绍了新的育种技术,探讨植物育种为粮食安全作出的贡献。
当前,一方面全球疫情反复胶着,地缘冲突仍未停息,粮食生产和供应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另一方面,粮食损失和浪费也是全球共同面对的挑战。
“希望包括德国企业在内的农机制造商,与中国企业多交流、多合作,面向中国市场,提供更适用、更低损、更高效、更智能的联合收割机产品,共同为维护粮食安全贡献机械化力量。”中国农业农村部农机化管理司科技推广处处长刘小伟表示,中国政府自2021年开始将粮食作物机收减损作为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重中之重,一方面持续推进机具装备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广泛组织开展粮食机收减损宣传培训活动。
去年9月,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山东济南首次召开,50多个国家代表出席,在粮食减损方面达成十项共识,其中包括生产减损、加工减损和消费减损等。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廖小军针对农产品采收以后在加工过程中如何进行减损提出如下建议:农产品采收以后建立生鲜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和冷链物流体系;根据农产品加工的特性和产品市场需求,采用合理的加工方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完善粮食油料及时干燥和绿色储粮技术;发展新型农产品加工技术。
德国的食物浪费主要发生在家庭消费层面。“2019年,德国提出减少食品浪费国家战略,制定相应干预措施,并推动消费者对过期食物的再利用。”德国食品与农业部粮食减损与营养可持续负责人娜塔莉·班斯提出,“我们不仅需要全国性食品粮食减损战略,更需要开展国际化合作,共同致力于减少食品浪费,期待德中双方专家之间进一步增进沟通。”
2021年,中国出台了《反食品浪费法》,调动各级政府部门、餐饮经营者、商超、消费者各方都参与其中,减少食品浪费,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饮食消费观念。
减少浪费的同时,“综合利用水果的皮等不能被避免浪费的食物来养殖昆虫,制作养殖业所需的饲料,最终增加人类可以消费的食物。”德国莱布尼茨农业工程和生物经济研究所博士贾科莫·罗西还从昆虫生产和循环经济角度为粮食减损提出了新思路。(记者 宫宇坤)
全国多条产业带成交额同比高速增长、农产品成直播间热门商品、绿色产品供给不断丰富……不久前的“双11”与往年有所不同,数字经济正在更好地服务和引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塑产业发展新格局。 有专家表示,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过程中,既需要数字技术更加高精尖,做强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的势能;也需要数字经济不断向传统产业“引水”,让数实融合趋势变成更多扎实的行动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