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幼师购铊毒情敌中新网济源11月2日电(刘鹏 杨宜方)从播下第一粒“希望之种”到致力将“济源种,种天下”,20多年来,有着“当代愚公”之称的全国劳动模范侯三元带领团队潜心制种,将一粒粒“济源种”播撒在世界20多国的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地处太行山南麓的河南省济源市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被称为“愚公故里”。这里山区丘陵面积占80%以上,大山丘陵为蔬菜制种创造了良好的天然屏障,成为制种的“天然实验室”。
2001年,从事农作物种子繁育工作的侯三元等人,在家乡济源成立了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绿茵种苗),也由此拉开了济源市蔬菜良种繁育产业的发展序幕。
“发展产业要和农户一条心。”自绿茵种苗成立后,侯三元便带领技术人员一年300多天投身在田间基地,全天候、全方位、零距离地对农户进行种子繁育指导,建成了以“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为网络的生产管理体系,把技术要求和管理措施落实到科学育苗、精准定植、田间去杂等种子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致力于做好每一粒种子”是绿茵种苗烙在企业墙体上的发展理念,也是侯三元一直努力追求的事业。记者近日走进位于济源市承留镇栲栳村的绿茵种苗探访看到,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员工们有序将一粒粒饱满的蔬菜种子称重、包装,准备发往外地。
在展厅内,“希望之种”“创业之种”“振兴之种”“世界之种”等板块,记录了绿茵种苗20余载的发展历程,也记录了济源市蔬菜良种繁育事业的蜕变过程。
在侯三元的带领下,绿茵种苗在济源已形成了王屋镇柏木凹等八大蔬菜制种片区,覆盖120余个村4000余户,累计带动1.5万余户农民增收致富、30多个村庄逆转变身为当地“经济发展先进村”。蔬菜制种因此也成了济源市农业特色产业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放眼绿茵制种产业园的多彩田间,由紫苏等蔬菜种子开出的“乡村振兴之花”分外醒目。侯三元介绍,从最早单一类别的白菜制种到年生产600多个品种的蔬菜种子,如今的绿茵种苗已是全国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及国家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和国家出口蔬菜种子质量安全示范区。在助力国家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同时,制种出口世界20多个国家,满足国外多类别蔬菜的用种需求。
一直以来,侯三元深知“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子的安全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故而,近年来,他带领团队不断提升制种科技创新,并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河南省绿茵蔬菜种子工程院士工作站”等研究中心,以加强种子繁育技术攻关,使制种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从一名农业工作者到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及“当代愚公”殊荣,当地有人说,68岁的侯三元用了大半生时间丈量了这个过程。谈及未来发展,侯三元告诉记者,将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以“诚信”为基、“繁种”为本,瞄准“世界一流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奋斗实干,期待将“济源种”从家乡飞向更远的田间。(完)
眼下,位于四川雅安市石棉县的王岗坪景区秋意正浓,林间“红黄绿紫”色彩丰富,与贡嘎群峰遥相辉映,大气磅礴;金山、云海、圆月、佛光和多彩的林海,这一切构成了王岗坪独有的秋色,美不胜收。
11月1日晚,位于广西南宁市隆安县丁当镇的金福农业火龙果基地5000余亩火龙果迎来开花期,一朵朵火龙果花与果架上的补光灯相互衬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花海星光画卷,整个果场星星点点,如梦如幻。
近年来,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将筇竹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产业大力发展,全县竹林总面积115.83万亩,2022年实现竹笋年产量3.5万吨、竹材年产量2.5亿根,竹产业综合产值14.8亿元。
1日中午,东海救助局福州救助基地接地方紧急救援讯息,在福州附近海域,有3名游客被困岛礁,正值涨潮,有落水危险,急需紧急救援。
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