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野游网吃过晚饭,王永军就来到村文化广场,和其他村民一起,伴随着悠扬、欢快的音乐旋律,踩着舞点,跳起了广场舞。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劳碌了一天,在这里跳跳舞、健健身,一天的疲惫一扫而光。生活越来越好咯!”王永军乐呵呵地说。
王永军是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城郊乡大于行政村村民,2017年,在村委的帮助下,他流转20亩土地建起40个蔬菜大棚,靠着种植辣椒、西瓜、豆角等瓜果蔬菜,走上了致富路。一开始,王永军也不懂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村委就把农技人员请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他。王永军吃苦好学,渐渐地成为当地大棚蔬菜种植“土专家”。
2022年4月,河南省委在全省开展“五星”支部创建,在城郊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于村决定乘借“五星”支部创建的东风,在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助推乡村振兴方面破题探路。
大于村紧邻县城,村民有种植蔬菜的基础,于是,村委就在村里办起了大棚蔬菜种植培训夜校,聘请农技人员来村里给村民传授大棚蔬菜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知识。同时,根据村民意愿,积极牵线搭桥,帮村民流转土地,让村民发展大棚蔬菜种植。经过村委不懈努力,大于村很快成为太康县有名气的蔬菜大棚种植、销售基地,西瓜、豆角、西红柿、辣椒等瓜果蔬菜,一年四季不断,吸引八方客户前来洽谈收购。
发展大棚蔬菜产业也带动了大量剩余老劳动力就业。大于村聂楼自然村村民王锦杰就是其中一个。王锦杰有2个子女常年在外务工。日常,他和老伴在家照顾孙子孙女上学。“送走孩子上学,我们心里都感觉空荡荡的。”王锦杰摇着头说,那个时候,他常常心里想,“如果能在家门找一份挣钱顾家两不误的工作,该有多好啊!”
很快,王锦杰的期盼在大于村“五星”支部创建工作中实现了。在村委的帮助下,王锦杰和老伴来到王永军的蔬菜大棚当了一名临时工,每天每人60元钱。“活轻松不累,还能按时接送孩子上下学,我们感觉太好了。”王锦杰和老伴竖起大拇指点赞说。
可是,村委在走访中又发现,村民物质富裕了,但精神文化生活也想更好一些。就此,一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在大于村全面打响。修路、建游园、户厕改造,栽种绿化苗木,整修废旧坑塘,开展“美好家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更是将大于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声色并茂。
丰收图景、农耕文化、清廉村居……走进大于村,一条条水泥路平坦整洁,通达到户,家家户户墙壁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传统彩绘漫画,为村庄增添了别样的美。“出门见绿,走几步就是小游园,现在的生活一点都不比城里差。”侍弄着家门口的绿化树,72岁的王在生老人笑声爽朗,“‘五星’支部创建,创出了我们大于村民们的美好乡村新生活。”
谈到“五星”支部创建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大于村支部书记王脊朋说,他想在建班子、带队伍方面发力,善治善为,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让大于村的集体经济变得越来越强,村民的日子也变得越来越富足。“另外,我还准备再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一些资金支持,在村里建100个日光温室大棚,和一个500亩左右的花卉产业园,通过农旅融合、电商直播等方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有事做有钱赚能致富。”王脊朋信心满满地说。(图/王慧星、郜敏、丁留勇)
抓紧推动落实相关政策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四部门回应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