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中作乐 许培军今年九月,跨境理财通迎来了试点两周年的时间窗点。随着全面通关的恢复和跨境理财的火热,外资行对大湾区的布局力度也逐渐升温。
作为首批开展“跨境理财通”服务的试点银行,恒生中国近年来的大湾区战略持续升级,今年3月,恒生中国内地首家跨境财富管理中心落地广州;8月,恒生中国内地的“跨境理财通”旗舰店深圳跨境财富管理中心开业。目前,恒生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港、深、广三城共设有6间跨境财富管理中心,为粤港两地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财富管理服务。
恒生中国副董事长兼行长宋跃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大湾区业务占恒生中国总体业务约三分之一,是恒生中国的战略重点和业务增长的发力点。同时,恒生中国根据环境趋势不断检视自身,调整了原有的战略规划,当前愿景是致力成为中国内地领先的港资银行,并成为母行的重要利润贡献者。
宋跃升:当前外部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对银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无论过去的成绩如何,重要的是着眼于当下,以空杯心态去面对未来。恒生中国目前也在顺应环境趋势,不断地检视自身,并对原定的2022-2024三年战略规划进行了相应调整。
当前恒生中国的愿景,是致力成为中国内地领先的港资银行,并成为母行的重要利润贡献者。恒生中国将以客户为中心,依托母行的领先优势和知名度,发挥跨境优势,在内地尤其是大湾区探寻新的商业模式和增长点,成为母行在内地服务的有力补充和延伸。
第一,推动非利息收入的增长,减少对利差收入的过度依赖,使利润来源多样化。
在资产端,降低贷款中房地产行业的比重,开拓经营现金流良好、信用风险相对较低的新经济领域,并关注目前日益增长的绿色贷款需求。同时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优化信贷结构。在负债端,进一步推进低成本存款的增长。
第四,加强与母行的跨境联动,通过一站式服务吸引两地客户,深化在大湾区的影响力。
《21世纪》:大湾区在恒生中国的战略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恒生中国在大湾区有哪些布局和抓手?
宋跃升:恒生中国的母行恒生银行来自香港,多年来一直将粤港澳大湾区视为业务发展的重点区域。对于恒生中国而言,大湾区也是目前新的业务增长发力点。目前,恒生中国的金融业务已经覆盖大湾区所有城市,大湾区业务已经占据了总体业务的约三分之一。
恒生中国一直密切关注大湾区的发展机遇,专门成立了大湾区服务团队,从广州、深圳、上海等地抽调精通粤语、熟悉两地业务和有香港工作经验的客户经理,为大湾区客户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同时,我们与母行也共同建立了一体化业务流程,研发适合大湾区客户的跨境服务和专项优惠。
随着大湾区策略的不断升级,今年3月,恒生中国内地首家跨境财富管理中心落地广州;8月,作为恒生中国在内地的“跨境理财通”旗舰店,深圳跨境财富管理中心开业。目前,恒生在粤港澳大湾区共设有6间跨境财富管理中心。
跨境财富管理中心联动恒生在内地与香港的金融资源,提供一站式跨境理财服务,包括“预约香港账户开立”“一站式留学金融服务”“优越理财跨域通”“跨域查账转账”等。
凭借恒生高效便捷的数字金融服务能力,个人客户无需出境,即可在跨境财富管理中心与两地星级专家团队就跨域理财、高端医疗保障、海外留学等问题进行沟通。
《21世纪》:截至2022年末,外资银行占全国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为1.2%,您如何看待外资银行未来的发展?
宋跃升:早在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时,外资银行入华就被形容为“狼来了”。然而多年来,外资银行的发展并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严格来说是增长速度远不及中资银行。从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份额来看,2007年外资银行的占比是2.4%,2007年占比为2.4%,而到2022年,这一数字已降至1.2%,下降了50%。
外资银行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其体量相对较小,无法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导致了经营成本偏高和投入产出比偏低。这一问题在系统投入、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尤为明显。
近年来,中资银行在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步伐也明显快于外资银行。此外,由于市场份额逐渐减小,外资银行在政策制定时的话语权、新客获取和推广上也会较为弱势,容易被市场边缘化。
然而,中国市场规模庞大,仍在高速扩容。外资银行即便只是实现1%的份额增长,也将代表着质的飞跃,关键是能否找准自身的优势和定位,展开差异化竞争。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场新机的竞争会更为激烈,更好地洞察形势,发挥自身禀赋、做好成本控制、提升效率,才能把握更多机遇。
《21世纪》:作为内地第一家发布ESG报告的外资行,恒生中国在绿色金融和社会公益方面有何举措?
宋跃升:低碳绿色发展是时代的呼应,也是银行未来的方向。作为绿色金融的倡导者和践行者,2021年初,恒生中国就率先承诺于2030年实现自身营运碳中和,制定了碳中和的具体实施路径和行动方案,并提出了以“绿色运营,践行低碳绿色行动”“绿色金融,创新推动绿色转型”“绿色公益,推进多方协作模式”三个维度为核心的绿色发展行动框架。
此外,恒生中国已连续2年发布ESG报告(环境、社会及治理报告),对外为绿色发展广泛发声,传播自身可持续理念。
在绿色运营方面,恒生中国制定了35条办公环境表现提升措施,以协助降低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减少能耗、建设绿色空间、推行无纸化办公和绿色采购、鼓励员工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在绿色金融方面,在10年前大多数银行尚未涉足这一领域时,恒生中国就开始为环保低碳企业提供信贷。如今,恒生中国持续加速推进绿色金融创新,拓展多元的绿色信贷产品和金融解决方案。例如,完成国内首笔包含ESG条款的人民币利率衍生品交易、首笔挂钩ESG条款的货币掉期交易、筹组首单ESG可持续发展挂钩银团贷款。同时,拓展绿色供应链融资应用场景,为企业量身定制绿色可持续发展方案,比如依托中企云链落地首单多级流转供应链融资业务、首笔5G通讯行业应用场景“云信”业务等。
未来,恒生中国将持续关注产业低碳转型,以及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储能、碳捕获与封存等绿色产业,寻找更多可持续发展机遇。
在社会公益方面, 从2021年起,恒生中国围绕可持续发展,聚焦生态保护、乡村振兴、青少年教育与社区志愿服务等议题,以“未来”为主题开展系列社会责任项目。
截至2022年底,“种·未来”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扩大老品种紫米种植面积到105亩,利民工程惠及村民226户;滨海湿地蓝碳生态系统保护工作修复、种植红树植物100亩;森林保护修护项目人工种植冷杉、槭树等苗木共计28,750株。
“兴·未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协助土桥镇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镇平台公司登记注册,开展了超过40次线上线下结合的业务和治理辅导。
“启·未来”职业院校金融素养提升计划,为上海和广州的8所职业学校的1,400余名职校学生带去约2,000课时的综合性金融素养课程。
在社会公益工作上,恒生中国认识到一个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希望可以搭建起企业、科研单位、社会组织、地方政府、社区居民等多方协作的模式,构建一个“人人参与、人人获益”的良好格局,实现社会责任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2023年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成员机构名单发布 浙商银行首次成为核心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