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裁别碰我韩降雪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新中国不知不觉已走过了70多年,虽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也是弹指之间,但却深刻地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华大地沧桑巨变、换了人间。辽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当然与新中国一同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一粒米里看世界,两箸之间话国情,在老百姓日益丰盛的“菜篮子”里,我们同样也会发现惊喜。人们一直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但同时也把“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因此,我们可以从人们饮食的变化中,看到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感受社会的变化发展。今天,我们就以辽宁人的“吃”为例,去瞧瞧70多年来辽宁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刚刚结束战乱,物质极度匮乏,各地人民生活贫苦,温饱问题都不能得到较好解决。当时的百姓吃的都是杂粮粗面,主要粮食是玉米、高粱米和小米,比如辽宁省有些百姓家里吃玉米面贴饼子,窝窝头、红薯、 子粥或玉米面粥等,吃的菜主要以野菜为主,但有些百姓甚至连饭都吃不上,生活十分艰苦。1953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中国全面步入计划经济体制,对社会资料产品的配置形式采取有计划生产,对商品采用计划供应,对单位个人进行计划分配方式,为了满足人民生活基本的需求,国家也宣布实施粮票制度,凭证定量售粮。据了解,辽宁省自1955年10月1日起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并发行地方粮票,除此之外,食用油、蛋、肉及蔬菜等也实行限量供应。在“”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受浮夸风的影响,曾有过短暂的“放开肚皮吃饭”,其严重后遗症很快显现出来。
而到60年代初时,由于举国上下大炼钢铁,许多百姓家里的铁——包括锅都给收走拿去炼铁炼钢,再加上全国闹饥荒,“吃”成了很严重的问题。据辽宁省的一位老人讲述,在那段时期,像树叶、野草等绿色的能吃的东西都被人们塞进嘴里,也是自那时起,人们见面打招呼第一句话就是问:你吃了吗?棒子 粥,杂面的馒头,见不到油花儿的炒菜,每餐必见的咸菜,对于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这些不仅是食物,还是一个年代的象征。到70年代时,国家票据种类已经十分丰富,堪比人民币,像辽宁省地区除了粮、油、肉票等,还增加了豆票、糕点票,甚至有些地方还会发放冰棍票、烟酒糖票。在实行票证制度时期,由于物资短缺,人们只会在逢年过节和偶尔有重要的客人的时候,才凭票去购买一些糖果、糕点、肉类,并且所购买的量是十分少的。
纵观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一方面,随着生产发展、通货膨胀的制止和票证体系的建立,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初步保证了百姓有饭吃,并得到缓慢但明显的调剂改善,使人民生活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另一方面,这种前所未有的提高,乃是相对于旧中国而言,本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又加之严重失误的后果,“吃”的问题长期依赖票证体系,仅能基本满足最低需求,有些农村地区仍然面临着吃不上饭的问题,温饱问题并没有得到基本解决。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在80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用的菜品更加丰富,街上的餐馆也日益发展起来。到1985时,辽宁省肉类产量达到61.4万吨,蛋类产量达到30.4万吨,奶类产量达到10.2万吨,全省按人口平均畜产品量,肉类16.66公斤,蛋类8.25公斤,奶类2.77公斤。辽宁地区增加了对粮油、米面及副食品等的供应量,物资的丰富改变了过去凭票购买的局限性,辽宁城乡各地的副食品供应实现了自给自足,结束了“东北虎下山”到北京购买肉、糖的历史,标志着人们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饮食时代。以往只有过年过节才会出现在辽宁人餐桌上的肉类食物,开始慢慢增多,海鲜逐渐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大米白面不再是奢侈品,温饱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并对饮食提出更高要求。这个年代家庭饮食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开始由吃饱转变为吃好。比如在辽宁地区,有一道名菜叫鲇鱼炖茄子,主要是将鱼和茄子混在一起,使鲇鱼肥而不腻,茄子鲜香味浓,荤素相得益彰。人们很好地将肉类与菜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加追求食物的口感。与之前相比,零食也多了起来,比如在沈阳市面上会有卖烤红薯、爆米花、果丹皮等的小商贩。
到90年代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粮食供求逐渐走向市场。比如,1993年辽宁全省14个市普遍放开粮食销售价,初步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价为主的新的价格运行机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布票、油票、肉票等象征短缺经济的票证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据统计,辽宁省在“八五”期间,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405万吨增至1995年的1600万吨,人均占有粮食由225公斤增加到400公斤,同“七五”时期相比,粮食年均产量达到1535万吨,增长21%。除此之外,蔬菜年均产量达1092万吨,增长40.2%;水果年均产量达157.4万吨,增长63%;猪牛羊肉年均产量达149.1万吨,增长65.4%。进入“八五”时期,辽宁农业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粮食结束了不能自给的历史,由净调入变为基本自给;猪肉从每年净调入7万吨到自给有余,甚至还有近百万头生猪出关南下,支援全国部分城市。蔬菜由于塑料大棚的兴起与发展,不仅解决了本省冬季鲜细菜供应,而且还不断销往省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丰富,在菜场、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更加严格,不仅要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饮食观念深入人心。
截止到2019年,辽宁省粮食总产量达486亿斤,创历史新高。2019年辽宁省全年猪羊牛禽肉产量365.6万吨,人均占有量高达83.7公斤,比改革开放初期增加了5倍多。随着油料、蔬菜及食用菌、水果、猪羊牛禽肉产量的持续不断增长,食品安全事件却不断曝光。于是,人们开始呼吁食品健康,开始怀念以前吃的粗茶淡饭。水果蔬菜要吃新鲜的,鸡鸭鱼肉要吃现杀的。观念的转变,使人们在市场上把更多的目光放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物有营养,什么食物能够有益身体健康,成为人们乐于交谈的话题。而针对消费者的严格要求,商家也及时推出“自然绿色食品”。例如在辽宁地区的饭店中,你会常常看到传统名菜“小鸡炖蘑菇”,这是一道家喻户晓的东北名菜。此菜营养丰富,可温中补气强五脏,同时还能降低血脂、血糖、血压,有化痰理气、保肝、消水肿的作用,深受人们喜爱,因此成为商家必备之菜。同时我们也会注意到,在人们的饭桌上除了大鱼大肉,也会有许多蔬菜,体现了人们更加注重饮食的合理搭配。比如,东北名菜“鲫鱼炖豆腐”,肉类与豆制品相结合,鲜美可口,营养价值很高,尤以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最为丰富,汤味极美,成为饭店食客必点之菜。在这个时期,牛奶的发展进入巅峰,在超市中到处可见脱脂牛奶、纯牛奶、加钙牛奶等,种类繁多。水果蔬菜也不仅仅局限于几种,除了当地产的水果蔬菜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甚至国外进口的新鲜水果蔬菜。就水果而言,在辽宁地区人们不仅能吃到个大皮薄、甘美爽口的小梁山西瓜,略带玫瑰香味的永乐葡萄,拥有“果中黄金”“水果皇帝”美誉的东陵红树莓等省内特色水果,还能吃到来自昆明的呈贡宝珠梨、贵州的刺梨、泰国的榴莲、美国的樱桃等,餐桌上的水果种类繁多、各式各样,既新鲜又健康。人们见面时第一句话不再是最初的“你吃了吗”,而是变为“今天吃点啥”了,问候语言的转变,也体现出我们对饮食不再只是追求吃得饱,而是要求吃得更加精致、健康了。
饮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新中国的不断成长,人们的生活经历了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巨大转变,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证明着我国经济取得了重大发展,推动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虽然物质极大丰富,不愁吃,但我们仍然要发扬老一辈人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保持居安思危的心态,坚决杜绝浪费。小小的餐桌,折射出了社会的发展,餐桌上的精彩,见证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在这70多年的变化中,也留下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足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