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王txt下载今天,记者小韩和苗苗要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铜山区的两位老人,他们一位来自房村镇,一位来自张集镇,他们年龄不同、出身不同,却在做着同一件事情:带领全村人致富!
一粒种子,可以很小很小,但它也可以很神奇,它能够掀开泥土,长成参天大树,也能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沉淀的籽实。
一粒种子,很轻很轻,但它有非凡的生机,连接着生命的未来,传递着乡村的希望。
今天我要讲述的是一位为乡村筑梦的农业人,他叫张守君。那是1997年的深夜,36岁的吴湾村主任张守君召集了100多个村民开了个紧急会议,他们个个眉头紧锁,却又心潮澎湃,因为他们正酝酿着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让全村的土地,长出金疙瘩。
我要为大家讲述的也是一位在土地里干了一辈子的种菜人,他叫陈志军。那是1992年年关将近的时候吧,张集镇二陈村的陈志军,在集市上卖完芹菜,就直奔陌生的山东寿光,他手里攥着一个电话号码,对他来说这个号码就是致富的金钥匙。
怎么回事呢?这老张啊,可是那个年代的农业大学的本科生,回村当个村主任真有点大材小用了,可他却觉得,能带领村里的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他最大的愿望,那时候,他心里装着的就俩字:产业、产业、还是产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考察到了一个果树新品种——皇冠梨,当时皇冠梨卖到了5块钱一斤,老张看着这皇冠梨,仿佛找到了宝贝。他下定决心,自己试验,全村推广,致富的门路,真的找到了!
老陈为啥这么着急去山东呢?说来也巧,老陈年轻时苦日子可没少过,挨过饿,要过饭,后来生活好点了,他的干劲也足了,为了增加收入,别人种棉花,他就试着种蔬菜,别人农闲在家,他就去城里卖菜。一次将近年关的时候,他在市场卖菜,发现旁边一位大哥在卖新鲜的黄瓜,价格竟高达4块5,不一会儿功夫就被抢购一空,呦,这个季节咋还能长出黄瓜?经过攀谈,老陈才知道,这反季节黄瓜产自山东寿光,老陈第一个想法就是,我得去看看,这不,回到家他就直奔寿光,下定决心把这种植技术学到手。
你还别说,老张凭着自己这股闯劲,再加上本身就是农业专业出身,这皇冠梨一经推出,就凭借着果子大、口感甜、卖相好迅速占领市场。老张的梨得到了认可,可老百姓开始疑惑了,我们种的皇冠梨咋没有老张好呢?说到底,还是管理技术问题,就像老张说的,栽果树能致富,没有技术也无路,于是老张就把种植户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咱铜山区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品牌销售,定期技术培训。房村的皇冠梨在老张的带领下,名声大噪,合作社梨树面积,达到了12000亩。
这真是,一个人富不算富,全村人富才是真的富,老陈从寿光学艺归来,就开始种植黄瓜,建大棚、育种苗、精心管理,功夫不负有心人,老陈的反季节黄瓜种植成功了,拿到市场去卖,价格还不低呢,这把老陈乐的合不拢嘴。大家伙一听老陈种出了反季节黄瓜,都到他家取经,这下老陈的家里可就热闹了,人来人往不间断,老陈呢,也是知无不言,毫无保留的给乡亲们传授种植技术,他觉得能带领大家富起来,才是真正的本事,这样活着才有意义。在乡亲们的支持下,老陈当上了乡里的技术员、村里的副书记,几年下来,张集镇二陈村的蔬菜大棚规模达到了3000多栋,每户年收入平均6万多元,二陈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状元村”。
做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在老张心里从未停止过,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的优质梨品种换了好几茬,种植管理技术更新了好几代,梨的品质更是取得了绿色认证,远销各大一线城市。合作社每年安置就业人员200多人,带动全村及周边400多户农民增收,宫品梨成了房村镇林果经济的代表,成为了铜山特色农业的先锋。
看着二陈村的蔬菜种植事业蓬勃发展,老陈心里比谁都高兴,现在,村里有了自己的蔬菜交易市场,再也不用骑车去市里销售了,蔬菜大棚的配套设施也是一应俱全,村里的百姓通过种植蔬菜家家盖起了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不用外出打工就能有很好的收入。
老张今年正好60岁,与果树打了一辈子交道,每天仍在地里不停的忙碌着,实验新品种、钻研新技术,拓展销售新渠道,他在看来,带领百姓致富的步子不能停下。
老陈今年也已经67岁了,重活干的少了,但他还是心系农技工作,在村里建起了免费的科学种植资讯站,推广绿色循环种植技术,帮助菜农解决技术难题,用他自己的话说,看着村里几千个蔬菜大棚,我哪敢闲下来呀。
这世上有数不清的种子,也有数不清的播种人,把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就有了春华秋实,生生不息。
张守君今年60岁,房村镇房村人。他成立徐州宫品果品专业合作社,“宫品”牌皇冠梨被省农林厅评为“知名品牌”。合作社从原来的15户增加到280户,辐射带动周边150户,由原来的150亩扩展到现在的12000亩。完成了铜山区浅水藕设施高产高效栽培项目的推广。安置200多人就业,有效带动100多户农户脱贫致富。曾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
陈志军今年67岁,张集镇二陈村人。作为村“义务”蔬菜指导员,他把带领群众致富作为自己奋斗的人生信条。为带领村民致富,他自己先建了一个蔬菜大棚,边种边总结经验,然后再把经验向村民推广,并免费为他们作技术指导。在其带动下,村里百分之八十的农户种上了蔬菜大棚,二陈村的蔬菜种植也走上绿色健康的种植模式,让更多的百姓奔上致富的小康路。曾获“江苏省科技兴农带头人”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