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咏舞由于中医具有标本兼治及副作用小的优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治疗疾病。煎药作为中药汤剂的最后一道工序,对药物的疗效有重要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临床效果,但是不少人不了解正确的中药煎煮方法,所以本文将科普一些常见的中药煎煮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梁代医家陶弘景说:“温汤勿用铁器”,明代大医李时珍说:“煎药并忌铜铁器,宜银器瓦罐”。我们在煎煮中药时,最好选择砂锅、玻璃、搪瓷器皿等,避免使用铁锅、铝锅、铜锅等金属器具,因为金属器具容易与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的发挥。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干净、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来说,凡是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以用来煎煮中药。加水量的控制一般以淹没过药面3~5厘米为宜,或者按每克中药加水约10ml计算,然后按总药量计算总加水量,将其中70%用于第一煎,余下30%留作第二煎。质地坚硬、黏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久,导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损、破坏过多。一般药物浸泡20-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物可浸泡1小时。夏季气温高,浸泡时间可适当缩短,冬季气温低,浸泡时间可适当延长。
根据各类药剂的不同特点应用不同的火候和时间,可最大程度地煎出有效成分和保留有效成分。煎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解表药及其他芳香性药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10~15分钟左右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每剂中药一般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时间约为20~30分钟,第二次煎煮时间约为15~20分钟。两次煎煮的药液混合后再平均分成两份,早晚各服用一次。
药液煎煮完成后,应将药液滤出,以免药渣对药效的发挥产生影响。滤取药液时可以用细纱布过滤。
煎煮好的中药应该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保存,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如果需要保存较长时间,可以放在冰箱内冷藏。
煎药前中药饮片一定要浸泡,用冷水在室温下浸泡,使中药饮片湿润变软,细胞膨胀,产生一定的渗透压,使有效成分渗透扩散到细胞组织外部的水中,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浸泡时间应根据药材的性质而定,一般花、茎、全草为主的药材浸泡30分钟,根、根茎、种子、果实等为主的药材可浸泡1小时。
有的病人以为中药很脏,用清水洗后再浸泡、煎煮。这是不对的。因为中药中有很多药是粉末的,清洗时会被洗掉,如滑石粉等。还有中药饮片中的水溶性成分在洗的过程中会与水一起流失掉,如蜜炙、麸炒的中药饮片。因此,煎煮前不要清洗,否则有效成分将有所损失,影响中药疗效。
药煎好后即将药液滤出,末煎应将药渣挤压,使药渣内药液残留量减至最少。实际操作证明,药渣挤压后有效成分可增加10%。
小儿内服药要求少而浓,以便喂服。头煎、二煎药液合并静置澄清,取上清液再加热浓缩至合适量。
熏洗药一般用药量大,且多含药性猛烈或毒性的中药,煎煮时加水量要适当增加,采用武火、文火交替煎煮,煎出液要比内服药多2~3倍。外搽药要少而浓,加水量适当减少。凡外用药一般均要趁热使用,以利有效成分透皮吸收。
需特殊处理的药物按常规难于煎煮、煎透,必须采用特殊的煎法,以保证汤剂的质量。矿石、贝壳、角甲类、有毒药均需先煎,以增加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增加安全性和有效性。一般矿石、贝壳、角甲类要打碎成颗粒或粗粉先煎至少30分钟,有毒药材必须先煎1~2小时。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或久煎易破坏有效成分的中药饮片需后下,在头煎煎好前5~10分钟内加入煎煮。花粉类、细小种子类、中药粉散剂、霜散剂不易与水完全接触而易漂浮于水面,要用布袋包煎;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种子类药物,易粘锅、糊化、粘底的亦要包煎;附生绒毛的药剂,为避免绒毛脱落混入药液刺激咽喉引起咳嗽也要包煎。
总之,煎煮中药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才能保证药效的发挥和病情的治疗。在煎煮中药时,应该选择合适的器具和煎煮方法,严格掌握火候和时间,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煎煮。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