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网回报qdcaijing“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这是一座在中国乃至世界版图上都独一无二的城市。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景德镇因瓷而生、因瓷而兴,泥与火的交融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了一个城市依靠单一手工业支撑千年的奇迹。今天,穿越千年历史,瓷,仍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标识。
1987年11月22日,一次“无心插柳”的打捞成就了我国考古史上的一个奇迹。这天,英国海洋探测公司与广东救捞局合作,在广东阳江海域搜寻一艘18世纪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发现一艘南宋中晚期的木质古沉船,即“南海一号”。船上满载各式中国瓷器,生动再现了当年“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更令人称奇的是,虽深埋海底近千载,但打捞上来的瓷器依旧“神采奕奕”。这些瓷器的主要来源,指向了千里之外的一个地方——景德镇。
景德镇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瓷都。但这背后是一段宏阔的历史叙事。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宋真宗收到了一批江南小镇昌南进贡的瓷器,其颜色介于青与白之间,其釉色中泛着青白色的影子,名叫青白瓷,也叫影青瓷。真宗皇帝龙颜大悦,遂将自己的年号“景德”赏赐给这种瓷器的产地,从此,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其名与“瓷”紧密相连,延续千年至今。
北宋末年,战火纷飞,那些曾经有名的窑口或荒废衰落,或随战火损毁,唯独偏处赣东北一隅的景德镇凭借相对闭塞的环境得以保全。北宋灭亡后,宋廷南迁,南迁的人群中就包括那些曾经“以瓷为生”的窑工,他们将先进的制瓷工艺也带到了景德镇,进一步促进了景德镇瓷业的发展。
图为本报记者常越(左)在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采访。本报记者 胡春明 摄
如果上述只是景德镇瓷业发展的外因的话,那昌江就是内因。这条当地人口中的“母亲河”穿镇而过,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财富之河、生命之河。绵绵不绝的水流不仅为景德镇带来了制瓷原料、燃料和生活用品,也为窑业生产提供动力。为了节省人力、提高效率,后来的大多窑口都依河而建,一条狭长的带状城镇就这样沿昌江南北绵延10余里,构成了景德镇特殊的城市布局。此外,烧瓷需要大量木柴,景德镇不止是瓷都,还是竹木之乡。据介绍,松木油脂含量高,有利于窑内温度,这也是景德镇能够烧制出上好瓷器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后来高岭土的发现和使用,更是一举奠定了景德镇的瓷都地位。
或许少了上述任何一个要素,景德镇的瓷都地位都要打上折扣。也正因为这些有利因素,使得景德镇的瓷器不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是其他窑厂无法比拟的。或许从当地一位出租车司机的回答中我们能够得到某些启示:景德镇的瓷器就是贵,因为它好,别的地方做不出来。
昌江出境后经鄱阳湖流入长江,连通东海,这条水路即景德镇瓷器走向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当外国人看到制作如此精美的瓷器,无不啧啧称奇,都以能够拥有景德镇的瓷器为荣。而英文中的“瓷器”与“中国”皆为同一个单词,这无形中也让景德镇瓷都地位显得更加突出。
1965年7月,郭沫若在景德镇艺术瓷厂参观时即兴挥毫,题诗赞美景德镇:“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宋代以来传信誉,神州而外有均输。贵逾珍宝明逾镜,画比荆关字比苏。技术革新精益进,前驱不断再前驱。”
宋代的青白瓷温润如玉、含蓄内敛;元代的青花瓷白中闪青、浑厚大气;明代的斗彩莹润如脂、恬澹雅致;清代的粉彩鲜艳持重,华丽繁复。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上演着中国瓷器史上令人难忘的“年代秀”,络绎不绝的游客们在展柜前驻足凝视,仿佛想要弄懂这些瓷器“何以如此之美”的全部秘密。一位河南游客在参观完后给出了“非常好”的评价,这也似乎是大多数游客的心声。
一座景德镇,半部陶瓷史。而这段历史的源头则要从距离景德镇御窑博物馆6公里外的湖田窑遗址追溯,因为景德镇的制瓷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景德镇民窑发展史。
湖田窑遗址位于景德镇市老城区东南约4公里的珠山区竟成镇湖田村。窑址南面环山,北面临水,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在景德镇,它是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生产瓷器最精美的古代民窑窑址。虽然看起来毫不起眼,但是在宋代,这里是以烧制上乘的青白瓷而驰名天下。
这座始烧于五代,盛于北宋,衰于元,终于明,延续时间近700年的窑口被已故知名陶瓷考古专家刘新园先生评价为“是研究景德镇制瓷技术与艺术在10至14世纪发展和演变历史的最好的窑场”。
进入湖田窑遗址,仿佛穿越到了千年前制瓷现场,从宋代的匣钵墙到元代的青砖路面、再到明代的陈腐池,历史在以世纪为单位快速地向前翻页。
虽然我们无法想象千年之前湖田窑点燃第一炉窑火时的盛况,但瓷器却蕴含着一条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线。当窑炉打开,青白瓷从匣钵取出的那一刹那,相信当时在场的每位窑工的内心都激动不已吧!众人不惜将最美好的词语都赋予它:“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假玉器”“饶玉”(景德镇古时地属于饶州)。“君子比德于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具有特殊地位,历来是文人墨客的最爱,宋人对青白瓷的喜爱可见一斑,而温润如玉、含蓄内敛的青白瓷也代表着宋人的极致美学和审美情趣。
岁月的洪流奔涌向前,到了元代,湖田窑迎来了又一个高光时刻,烧出了让全世界都为之痴迷的“元青花”。如果我们截取这段历史,便会发现一个现象:宋朝北方白瓷与南方青瓷的结合成就了温润如玉的青白瓷,而青花瓷又是从青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的宋朝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特殊存在,这种“承上启下”不仅揭示了景德镇制瓷历史的有序传承,也揭示了文脉传承。因为瓷器中隐藏的文化密码,不仅仅是青花、粉彩或者颜色釉,也反映政治制度、经济方式,映照文化变迁、审美风尚、百姓生活。
时光流变中的景德镇已不只是一个地域概念,成为了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记忆,是全世界共享的文化符号,是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传承有序的鲜活样本。
入明以后,随着明朝在城市中心珠山设置御窑厂后,景德镇的制瓷业逐渐向城市中心转移集聚。因为专为明、清宫廷生产御用瓷器,所以御窑厂素以“汇天下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闻名,这也代表了我国古代瓷业的最高水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御窑厂将景德镇的瓷业带到了另一个高峰。
走进御窑厂遗址所在的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一幕幕保护利用、活态传承的场景向人们涌来:一边是轮廓清晰的御窑厂遗址,另一边则是8座巨大的南北走向的蛋壳形红砖建筑——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朱锫设计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设计灵感来源于窑与瓷,以“窑”的拱形作为设计线索和空间尺度,用简单原始又富有感染力的拱券形态展现窑的形式,汲取了瓷器圆润、简约的曲线造型,通过多个单体拱券的组合、扭转、聚集,将悠久深奥的御窑文化变得通俗易懂,是景德镇的网红打卡点。在见证景德镇制瓷历史的古巷里弄,抟泥成器、范土为窑、瓷上作画……手工制瓷技艺在明清窑作营造技艺长廊“活态”传承;在旁边的一间工作室,只见一位画师正在小心翼翼地画瓷,满盘的牡丹仿佛要溢出来……在这条巷弄的许多工作室里,类似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正是因为对传统的坚守,景德镇仍保留着最完整的手工制瓷技艺体系和古瓷都独有的魅力。
据景德镇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张文帮介绍,为了再现“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的繁华景象,在充分保留“码头—民窑—老街—里弄—御窑”历史空间和瓷业肌理的基础上,对传统建筑风貌和元素进行了挖掘与提炼,通过窑址挖掘、里弄保护、院落修缮、文化记忆整理、建设博物馆等,整体活态复苏1000年陶瓷文化遗迹、600年御窑文化遗址和100年近现代陶瓷工业遗存,形成了集文化体验、研学旅行、休闲购物、餐饮住宿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消费主题街区,使千年窑业遗址和历史文化街区得到整体性、原真性保护传承,既保持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延续,又实现了当代城市生活方式的满足。
穿越千年历史,瓷仍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标识。“人们喜欢瓷器,不仅仅是喜欢它外表,而是喜欢它厚重的历史、丰富的寓意、传承的技艺、勾勒的情感、承载的乡愁。”张文帮说道。
2023年,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共组织出动人员294万人次,出动车辆89万台次,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27万吨,特别是4月和10月两次开展积存垃圾集中大清理行动,各个村落的面貌随之焕然一新。
4月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现场会。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决策部署,交流推广经验做法,了解城市工作进展,征询有关意见建议,安排下步工作任务,对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寻一片绿地、支一顶帐篷、备一桌美食,幕天席地间,越来越多的“诗与远方”就在家门口“触手可及”。美好春光里,绿地开放共享正在激活人们的“微度假”热情。
日前,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党支部主办,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机关综合党支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党支部承办的第19期“读党史·知名城”联合主题党日活动圆满举办
今年年初以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住房城乡建设局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推进物业小区服务提升、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和停车规范、老旧小区改造3项行动,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一年来,重庆已建成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接入实时数据感知终端668万个,智算算力规模达2500P;数据资源体系也基本建立,自然人库、法人库、信用库等5大基础数据库迭代完善,市、区县、镇街数据仓全面建成;建成了全国首个“一体建设、三级贯通”的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
8部门联合印发《招标投标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 首次为招投标领域出台政策措施列明“负面清单”
《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修订 将特许经营最长期限延长到4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