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酸爷爷粤语外婆、妈妈与“我”三代女性,在街市与厨房间游走操劳,锻炼出对待食材与生活的好手艺,中国台湾地区作家洪爱珠在《老派少女购物路线》里写道,无论是街头老铺的切仔面、米苔目冰,还是家中特供的白粥米糕,都与三代女性的亲缘交织。即使当日同行的三人如今仅剩“我”一人,依然能借由街头小食,回望幽暗的过往岁月。
洪爱珠相信,食物、菜场与人之间存在血缘关系。人是从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吃什么样的东西,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闽南家族长大的北部台妹,她从小吃习惯了卤肉白斩鸡,对南门市场卖的金华火腿和扁尖笋就不那么亲切。最好的市场总归是知根知底的那些,因为她对其中贩卖的咸冬瓜、青草茶与甘蔗汁非常熟悉。
人与食物滋味的联系,又与女性亲属之间的血脉相通。外婆生了妈妈,妈妈又孕育了“我”,血气由祖辈传递到了“我”的女性躯体之上。外婆与妈妈的样貌如同一个糕模仔印出来似的,想起来十分令人安心:
“妈妈和外婆神似,圆脸圆身,笑起来弯弯细眼。用村人的话说,是同糕模仔印出来的。所以我从来很安心,想我妈老了,大概就像外婆。”
女性诞下后代犹如糕模印糕,人的出生与面糕成形相像,今后的命运也如同有模子一般。借由这样的比喻,人们表达着对生命血脉的惊异。韩国女作家韩江在小说《白》中也有类似的书写,母亲生下第一个孩子是早产儿,她的脸蛋是那么干净,如同还没有进蒸锅的半月糕,纯洁得仿佛不属于这个世界。
即使外婆与母亲已经不在,对于她们的叮嘱,“我”也自觉地听从,虽然原来并不相信母亲说的猪肝补血,后来也去切仔面铺吃起了猪肝猪肺,归顺了所谓“补血补气以形补形”的信条。或许比起皈依某种食疗门派,更重要的是拾回被关怀照顾的感觉。充满热气血气的吃食——这类食材的名单很长,不仅有猪肝还有红糖、米酒、桂圆,在外婆与母亲眼中是那么重要,她们坚信这些食物对于女性有好处,可以滋养女性肌体、充实生育的力量,以及复归因为失血、疲劳及生育消耗的血气。
而对女孩血气的呵护不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也是亲缘绵延的象征。洪爱珠写道,“女生们心里遇寒冬,冷风从裂缝窜进来时,捧一碗浓稠的、琥珀色的甜粥河虾,祛风活血补气,如同阿嫲妈妈都来照顾你。”如果说中式养生的核心思想在于“为我”和“贵生”,那么外婆、母亲想要与“我”组建的,便是女性之间默默达成的、接近生命本质的——延续生命又守护自我的同盟。
与洪爱珠所写的外婆与母亲对“我”的照料类似,日本女诗人茨木则子在诗里写,小女孩十分羡慕成年女性肩膀上的香气,长大后才明白,那其实是日日劳作形成的温柔疲惫。母亲或者其他成年女性的味道,在那如湖泊一般安静的氛围中弥漫。在一篇名为《答案》的诗中,茨木则子回忆,外婆觉得最幸福的时刻,是给坐在火盆前的孩子们烤年糕的时候。当女孩终于长大,逾过了外婆的年纪,也开始回味,生命的轮回并不总是惊天动地,而在于淡淡的食物滋味当中。
“那之后五十年/所有人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早已过了外婆的年纪/如今正细细回味着/那仅有的一句话里所包含的/烤年糕般有着淡淡咸味的意义。”
洪爱珠以骄傲的口吻回忆母亲所擅长的事:少女时期即每天张罗八十位员工的团餐,还负责家中的大小宴席,刀工熟练如同特技,能切出极细的姜丝、匀薄的萝卜片。母亲向女儿传授食物的处理经验,比如煮豆浆如何才不焦锅、做葱油饼如何让油盐葱花均匀抹开、炖茶叶蛋怎么让色痕好看。母亲传授的是经验,透露的却是对生活的熟悉与底气,又如同茨木则子诗里所说的:精于一艺的人,不害怕物;对穷极某道的人来说,反倒是事物主动地吸附。
能达成如此境界的人并不看重自己的本事,洪爱珠讲到,与女儿这辈强调自我实现——“实现什么不确定,自我永远不够多”不同,母亲这辈子的天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然而,她还是在生命最后的阶段将卤肉的做法传授给了女儿,那时她已病重,站立三分钟都疲劳不堪。教授给女儿卤肉的做法,也就如同教给女儿怎样应对世事。至今遇到困难,女儿也会卤肉,“趁热下肚,以治心堵”,当香气开始弥漫,就可以回到小时候的一家团圆。
外婆与母亲离去后,她们留下的砂锅、铁锅和砧板都成为了遗迹,或者说过去世界的残篇。经过修理的砂锅至今仍能煮火锅、煲白粥、烧腊味饭,清洗时见到它的累累伤痕,给“我”带来一种温馨的感觉。这样平凡之物上凝结着的情感令人沉思,桑塔格在为本雅明写《土星照命》时说,他对于物有一种忠实,这样的忠实于物让他成为一位收藏家,他的书房可以勾起对许多城市的回忆,收藏令书本不再只是专业工具,而成为了思想的马刺,能提醒着过去的时光。
书房是博学家的收藏陈列地,厨房亦能成为家人的收藏空间。回想母女二人最多的相处都在厨房中,洪爱珠写道,她对母亲遗留厨具的养护也同样具有着收藏的热情,妈妈当年的嫁妆、一块乌心石砧板至今已经全无用处,但抱着“物老有灵”的心情,她也将其带到新家,作为茶盘使用,偶尔用来垫垫油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