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丝嘉顿“哒哒哒”四块竹板在蕉岭竹板歌传承人陈小惠的手中敲响,悦耳的歌声与清脆的竹板节奏相唱和。蕉岭竹板歌,因唱腔圆润多变,语言通俗生动,更便以刻画人物,阐述人事,而深得群众喜爱。早在2009年,蕉岭竹板歌就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在蕉岭县的大力支持下,这项历史悠久的民间曲艺在全县普及开来,经过传承发展,蕉岭竹板歌已成为群众表达情感、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
竹板歌是蕉岭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它又称“五句板”“教化歌”“讨食歌”“甲色歌”,流传时间久远,上可追溯到清朝;流传地域广阔,艺术活动踪影贯穿蕉岭县境内乃至梅州市。2009年,蕉岭竹板歌因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蕉岭竹板歌的传承、发展和保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蕉岭竹板歌的特色,在于竹板的敲击方法和节奏较为复杂,唱腔与兴宁竹板歌有相通之处。”作为竹板歌的市级传承人,陈小惠学习竹板歌已有40年时间,见证了它的传承与发展。她说,现在的竹板歌表演方式有双人说唱和多人表演两种,说唱方式为一人弹胡琴或帮腔,一人打竹板演唱。
“竹板歌以五句词为段落,每句基本由七字组成,节拍自由,唱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陈小惠介绍说,在唱腔方面,竹板歌讲究字正腔圆,唱词灵动,通俗易懂,内容以群众的日常生活为主,有一定社会教化功能,传递着正能量。竹板歌的内涵丰富,反映面广泛,地方色彩浓郁,文学性较强,因此,它还对研究客家历史、语言、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在蕉岭农村、学校、社区等地的活动场所,随处可见群众自发组成的竹板歌表演队,清脆爽朗的竹板声和朗朗上口的歌词悦耳动听。
近年来,蕉岭县文化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泛征集民间资料,做好相关档案、原生态材料等汇编整理工作,编辑出版了书籍《蕉岭竹板歌》。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各阶层力量,利用专业和业余文艺团队,创作编排了《二嫂的心事》《山村夜话》等诸多作品,并得到推广,使竹板歌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为了让竹板歌薪火相传,蕉岭县加强公益培训,开展了寒暑假培训、非遗进校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打竹板的基本功——夹板。”平日里,陈小惠经常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向群众传授竹板的基本打法和唱腔,周末则不定期举办讲座。每场讲座吸引二三十人前来聆听。此外,陈小惠还带领蕉岭县文化馆文艺队送戏下乡,为乡镇百姓送上精彩的竹板歌表演,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非遗传承关键在于人。“当前,蕉岭竹板歌最年轻的传承者都已经三四十岁了,愿意学这门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竹板歌在青年群体中难以普及。”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传承人青黄不接、青少年传承乏力等困境,蕉岭县从娃娃抓起,积极将竹板歌文化带进校园,探索与学校音乐课合作,以此培养小小传承人。
“从2016年3月开始,我每星期都到蕉岭多所中小学,进行竹板歌教学培训,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蕉岭竹板歌,使省级非遗项目得到传承和发展,得以发扬光大。”陈小惠说,自2021年“双减”政策开展以来,竹板歌还走进县人民小学、实验小学、城东小学等学校的第二课堂,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竹板歌的兴趣。
四块竹板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敲响,五句一体的歌词由一代又一代人传唱。“这些年来,蕉岭竹板歌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让我们看到了不断传承发展的希望。随着后继力量的加入,已有200多年历史的竹板歌定能经久不衰,广为传唱。”陈小惠谈及未来展望,眼中闪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