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港韩进应文教基金会邀请,由37名师生组成的大陆高校师生参访团一行7月15日抵达台湾参访。15日晚间设宴,欢迎大陆5所大学的青年学子访问团。表示,
设宴欢迎大陆5所大学的青年学子访问团。(图片来源:台湾《中国时报》 基金会提供)
而在他44岁当上“法务部”部长,敢于挺身“扫黑”时。父亲马鹤凌支持说,“文天祥只活39岁,你已多活五年了”。
的父亲马鹤凌,名人松,字树生,1919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县天马乡马家堰寺门前村(今白石镇潭口村)。
马鹤凌的父亲马立安,谱名马大基,生前开了好几个商铺,曾在寺门前开有铸铁锅厂,积累下一定家财,家有良田300余亩,长工40多名。他还主持过当地的团练,在清末乱世中保境安民。马立安雅好诗书,乐善好施,并倡导儿孙读书自立。他曾立家训“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对马鹤凌、父子影响甚深。
1924年,马立安将家人迁入湘潭县马家堰,马鹤凌便生长于此。1926年,马立安逝世,马鹤凌年仅七岁,得同乡刘岳峙(曾任湖南省政务厅长、省财政厅长)资助,举家迁往衡山县(今衡东县三樟乡新湖村)。马鹤凌遂就读于三樟乡油麻完小。不久,在堂叔、湖南省政府军法处处长马敬的资助下,举家迁往衡山县城白石巷二号居住。
1935年2月,马鹤凌入衡山岳云中学,至1940年12月毕业。这所学校是著名教育家何炳麟创办的,在那个年代走出了不少文艺界、政界的大佬,还涌现了一批革命先烈。马鹤凌在读书时,成绩优异,酷爱体育,曾任校篮球队、排球队、田径队队长,初二时夺得省运会万米长跑冠军,后在省市运动会上多次获长、短跑冠军。对于在岳云中学读书的时光,马鹤凌曾回忆道;“生我者父母,再造我者岳云。”
1941年,马鹤凌考入中央政治学校(今台湾政治大学前身)第十一期。1944年毕业前夕,马鹤凌和师友们响应“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积极参加“中国青年军”,从军抗日。曾担任蒋介石侍卫官,后在蒋经国的“救国团”任中校。
马鹤凌1948年到台湾,历任阳明山党部书记,台北市党部第二组、第三组组长,公路党部设计委员,中央委员会秘书处秘书,知识青年党部书记长,台湾当局“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第四组主任等职。1981年5月至1986年4月,马鹤凌任台北市党部副主任委员。1986年任中央考核纪律委员会副主任。1992年,马鹤凌以72岁之龄退休,在台湾政界任职40余年。
马鹤凌特别重视家教。马氏先祖、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家训名作《诫兄子严敦书》,被历代马氏族人铭记在心,并作为家教典范发扬光大。马鹤凌在中做青年辅导工作30余年,认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一生影响最大最深,负有“奠基”与“主导”的责任。马鹤凌以“孝、友、贤、良和确立人生理想”为准则,提出了以“认清环境、了解自我、慎选目标、力行计划”四句话为纲目来训导子女。子女们留学美国多年,都恪守家规,以孝友贤良互勉。
马鹤凌教育兄妹不要忘记祖宗,常对说:“儿,你的‘英’是湘潭马氏二十二代字辈,‘九’是希望你有九思之德、九如之身、九经九畴之志。你要做一个爱乡、爱国的人。”
“九思”出自《论语》,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九如”出自《诗经》,即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九经”乃九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即是以中庸之道来治理国家,以达到天下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包括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
由此可见马鹤凌对期许之殷,他希望儿子以九思立身,有九如般健康的体魄,立九经之志,成就一番大业。
1968年夏,18岁的就读台湾大学法律系时,参加成功岭大专集训班,被分发到二团十五连,在开训典礼中代表一万多名学兵,向主持典礼的“国防部部长”蒋经国宣誓。其间,马鹤凌夫妇曾前往集训班看望儿子,与合影留念。
1974年,取得中山奖学金,赴美国留学。1976年获得纽约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81年获得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1981年,返回台湾,担任蒋经国的英文翻译,时常陪同蒋经国接见外宾。曾被蒋经国认为是“无缺陷的年轻人”。1984年,他被拔擢出任中央党部副秘书长,成为马鹤凌的顶头上司。在台湾政坛,这曾是一段有趣的“子大父小”的佳话。
当上“法务部”部长,敢于挺身“扫黑”。一般平凡胆怯的父母多半会教儿子“好官莫惹黑”,但马鹤凌却支持,“文天祥只活39岁,你已多活五年了”。
生长在湘潭的马鹤凌,身上有着浓烈的湘人气质:耿直坚忍,有强烈的家国意识。他用曾国藩教导儿女的方式对施教,常以曾氏两句名言训勉:“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沐浴了多年的欧风美雨,身上有典型的法律人特质:办事重规则,思维和表达严密而有条理。但他的言谈举止又是中国传统士人的风度,堪称中西合璧。这些都与父亲的教导和熏陶有关。
马鹤凌一直关注着仕途上的发展,不自觉地担任着儿子“政治顾问”的角色,曾向提出改组的建议。在一首七律《改组方案》中,他这样写道:
日暮登高看大荒,乾坤一顷两苍茫。晚风织梦飘轻雾,新月痴情恋夕阳。夙愿未容甘老朽,病躯犹许逞顽强。中山遗策终为用,拨乱开平见曙光。
晚年的马鹤凌担任台湾世界华人和平建设协会主席、中国协进会理事长。他十分关注和支持中国的统一,殷切期盼两岸团结合作。他常以的老师顾毓琇赠给他的对联“和平统一兴中华,天下为公进大同”自勉。他表示要在有生之年,于“诚正修齐”之余,仍要为“治平”志业尽一份心力,开“万世太平”。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马鹤凌不顾年老体弱,四处奔波,赴世界各地演讲数十场,联络华人中的专家学者。
1995年5月19日,马鹤凌一行16人由台北飞香港转飞南京。这是他离开大陆40多年后,第一次回到大陆。他由重庆回到湖南长沙,受到省、市领导的热烈欢迎。在欢迎宴会上,省政府秘书长代表省政府赠给马鹤凌一幅由名画师绘制的《张家界风光山水画》,盛意感人。回到台湾后,马鹤凌撰写了“剑岫云烟游子梦;板桥松石故园心”的对联配于画幅两侧,悬之中堂,以慰乡思。
2005年11月1日,马鹤凌病逝于台北,享年86岁。去世前三年,他嘱咐亲属“后事务必从俭,不发讣闻、开吊、劳动亲友、登报通知,火葬我母墓旁”。马鹤凌的骨灰盒上镌刻着由书写的他生前的一句遗言:化独渐统,全面振兴中国;协强扶弱,一起迈向大同。
|